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海外游學”當適度而為
暑假過半,在夏令營市場上,短期海外游學夏令營十分火熱。記者調查發現,市場上的游學機構與學校之間有一條潛在的利益鏈。一些游學機構坦言,組織這些項目,學校能從每個學生的花費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間,而帶隊老師獲得免費出境的機會,也成為游學項目的一個潛規則。(8月14日《北京青年報》)
游學是指離開自己當前熟悉的環境,到另外一個全新的環境里進行學習和游玩。現代教育意義上的游學,是一種新興的復合類教育形式,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在歐美國家游學已經有了60多年的歷史,發展為一種國際性跨文化體驗式教育模式,往往被認作為體驗教育。舶來的游學一經和中國結合,便演化成了一個具有本土色彩的“中國式游學”。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其中指出: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同時指出“將修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是方向”。意見一經發布,不管是學校還是游學機構,片面認為這是教育主管部門為游學大開綠燈。于是乎,以學校為主辦載體、由中介機構組織承辦夏令營,成為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一種夏令營營銷模式。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和學校,借此“掛羊頭賣狗肉”,不惜與旅游團體聯合下發通知,鼓勵學生海外游學,甚至還有硬性指標。
海外游學的豐厚利潤,在業界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根據《2016年國際游學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國際游學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國際游學逐漸成為家長對孩子的剛性教育投資。雖然游學價格動輒數萬,由于是學校組織,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家長自然趨之若鶩,也有不少家境一般的家長,為了孩子融入集體,也咬著牙勉為其難。也因此,各大旅行社、培訓機構、留學機構都想從游學市場中分一杯羹,紛紛推出以戲劇、NASA航天、藝術、體育、航海等為噱頭的海外游學產品。尤為甚者,為了能夠吸引和說服更多家長為孩子“掏腰包”,有的游學機構打出如與美國航天局NASA合辦的航天主題游學夏令營,費用更是達到了4萬元/人。正所謂,無利不起早。海外游學熱的背后,摻雜著盤根錯節的利益瓜葛,境外市場的欺騙獲利、旅游團體的搭車收費、推薦老師的不菲回扣、中介機構的巨額利潤等可謂“雁過拔毛”。從實際效果來看,“游”大于“學”,甚至只“游”不“學”,往往名不符實、徒有虛名。
目前的海外游學項目,普遍陷入了成人化、貴族化、娛樂化的誤區,讓海外游學變了質、變了味。其實,教育部的這份意見所提及的“研學旅行”,并非特指“出國游學”,更側重于國內研學,指出“結合當地實際”,“研學旅行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教育資源和綜合實踐基地等,讓廣大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實地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從而有益于孩子了解國情、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教育從來不是簡單的教學問題,而是與價值觀念、家庭教養、社會氛圍、發展訴求等密不可分,很多時候海外游學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教育問題,而往往是一個家庭的選擇,客觀講,追求更好的教育,不管是否“游學”,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信息時代,社會發展一日千里,信息溝通無界,“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早就過時了。如何做到理性游學,值得留學生及其家長反思:何為游學,何時游學,何地游學,游學何為,以及是否需要海外游學?眼下,海外游學市場亂象叢生,游學價格與價值極不對等,海外游學并非想象的那般美好,倘若“游”大于“學”,甚至只“游”不“學”,不游也罷。(郭立場)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游學 海外 學校 教育 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