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讓不同群體在書展上各取所需
一波波新書推薦出現在微信朋友圈中,似乎在宣告,一年一度的上海書展將來臨。
近年來,上海書展辦得紅紅火火,已經成為一張閃亮的城市文化名片。如今,書展尚未開張,一份列有948項活動的清單已經閃亮登場。上海書展為時不過一周,掐指一算,書展中的每一天都有百余項活動要開展,著實熱鬧。作家畢淑敏說,閱讀總是孤獨的。可在書展里,無論如何是沒有孤獨者的,或者說根本沒有孤獨的機會。
每年書展一開,廣大書友自然不會缺席。可若缺乏健康的體魄和堅強的意志,還應三思而后行。書展現場人流涌動、摩肩接踵不說,“熊孩子”與各類粉絲的“出沒”更是讓人頭疼不已,將書展當作避暑消夏好去處的人也不在少數。每個展區都設有餐飲區和休息區,為讀者提供了盡可能的便利。
每每目睹書展的壯觀景象,總讓筆者有些恍惚。平時怎么沒發現,身邊竟有那么多“讀書人”?拿活動中數量最多的講座來說,主會場嘈雜喧鬧的環境很難促成安靜從容的深度談話。文化嘉賓在書展中充分享受一回明星的待遇,可除了宣傳和營銷的噱頭外,能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智慧結晶,無從得知。
書展的主角本應只有一個,那就是書。真正的愛書之人未必稀罕書展上的活動和價格不甚實惠的新書。如此說來,書展豈非一無是處?其實,以單一視角評判書展和活動,難免有偏頗之處。
實際情況是,閱讀在國內仍是奢侈品。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今年7月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在國民對個人閱讀數量評價中,只有1.7%的人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多,有45.2%的人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少或比較少。書展活動雖然質量參差不齊,但能讓萬千百姓產生與書籍親密接觸的愿望,實屬功德無量。就此而言,活動不僅該辦,而且也值得點贊。
話說回來,若書展淪為某些文藝愛好者孤芳自賞的典禮,才是莫大的悲哀。可資借鑒的例子,是實體書店生存狀況近年來的回暖。當年,讀書加咖啡的經營模式同樣飽受非議。如今,實體書店的多功能經營模式不僅為大眾所接受,更讓圖書市場如沐春風。從各地書展迅猛發展的態勢來看,我們有理由相信圖書業明天會更好。
看來,關鍵問題仍是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書展和活動?以筆者之見,兼顧各類群體的需求,用人性化的設置為讀者提供更貼心的服務,是當務之急。比如,能否盡量將各類活動安排在主會場之外?記得當年《晚明大變局》的首發式位于一個餐飲點旁,任年近八旬的樊樹志一再提高音量,后排的讀者還是聽得模模糊糊。又如,既然兒童文學是圖書市場的重鎮,那么能否為青少年開辟一塊專區?如此,書展現場對“熊孩子”的吐槽會減少許多。
當然,要在有限的場地空間里安排如此密集的活動,勢必面對諸多困難,不妨給主辦方多一些寬容和理解。讓不同群體在書展中求同存異、各取所需,是我們愿意看到的。更值得期待的是,在熱鬧的書展和活動過后,閱讀能夠真真切切地融入國人的日常生活。到那時,人們自然能用平常心來對待書展。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書展 活動 群體 閱讀 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