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追尋山水畫現代意義的突破
——觀“吞吐大荒”——許欽松山水畫展
山水畫是繪畫藝術之正宗,為古之賢者精神所系,亦為今之學者所欣賞。今人畫山水最為緊要之處有二:其一,理解古人山水畫之真精神;其二,思考山水畫的現代意義。
千年古城西安是西漢時期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建設布局地之一,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源地,西安有著重要的文化與精神意義。近日,由中國文聯、全國政協書畫室、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中國美術館、中國美協、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共同主辦的“吞吐大荒” ——許欽松山水畫展在走過北京、廣州、上海、河南之后,又落地西安陜西省美術博物館。此次展覽以唐代詩僧寒山子所作的《寒山詩》 :“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為線索,將展覽分為“大道之境”“傳統之橋” “重建新山水” “宇宙心象”四個部分,共展出了許欽松131幅精品力作。相比去年的河南展,增加了17幅小品, 20幅寫生作品。許欽松新世紀以來創作的大批山水畫作品與寒山詩的意境相映成輝,清晰地展示了許欽松在山水畫藝術上的傳承、開拓、創新與突破,也展現出他對當代山水畫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嶺上游云 許欽松
以黑白為美學格局的“許家樣”
“許欽松的畫,站在幾十米外也能一眼認出,他所開創的山水畫表現樣式是前無古人的,能給人一種全新的審美境界,我把它叫做‘許家樣’ 。 ”陜西省美協主席王西京在展覽開幕式上說。許欽松年少時便與山水畫結緣,從此山水畫成為了他寄托與抒發內心性情的工具。大自然渾灝的生命元氣和蒼茫的天地之力令許欽松深深折服,他常常神游、穿梭于山水之中,用筆墨勾勒、描繪他心中的自然山川,在長期的創作實踐與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筆墨語言。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對許欽松山水畫的語言特色作了“積筆為骨、見筆見韻”的精辟概括。在他看來,許欽松山水畫的筆墨處理聚焦于畫面大的黑白關系,同時以墨色的精微濃淡營造精心純凈的山水氣韻,使得筆下的山水丘壑沉浸于浩渺云氣,于剛健挺拔中見氤氳化醇。又以“見筆”帶動“見意” ,運用“積筆”之法塑造丘壑,在線與點的交織中形成山水的結構,使作品擁有深厚、雄渾的視覺格局,彰顯出內在的剛健精神,加之以“潤”的墨色使畫面充滿迷離奇幻,展現出抒情的詩意。許欽松這種在筆墨形式上的獨創,豐富了當代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力。
這種獨特筆墨語言的形成與許欽松是一位優秀的版畫家不無關系,他把版畫的黑白美學格局用于山水畫的創新,使版畫的黑白審美精神和中國畫的氣韻生動融為一體。他還將版畫的刀法用于中國繪畫的筆法,用筆如用刀,在畫面結構的處理上形成了一種獨立的、極具個性新的水墨建構,拓寬了山水畫表現的形式魅力和精神內涵,為中國山水畫壇注入了一種清新而充滿活力的審美精神。正如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所說:“許欽松的山水畫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從版畫的小幅水墨轉向大幅巨構;二是將刀法直接演化為筆法。 ”從展覽內容看,近年來許欽松創作的山水畫多為大景,場面宏闊、氣勢博大。遠觀可明顯感到磅礴的氣勢和鮮明的辨識度;近觀可發現他凝重如刀刻一般的皴法,大膽重復積墨形成透出小塊留白又整體聯系的遠觀重墨,使得畫面墨氣淋漓,更具蒼、厚、重、拙的特色。
在荒寒中找尋現代意義
“許欽松的畫,有時看上去不是很親近,甚至很‘蒼涼’ 。 ”著名哲學家陳嘉映說。在許欽松的山水體系中的“自然”絕不是古人筆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山水,而是至高無上的,是不可驚擾的,是人力所不可企及的精神圣地。他將筆勢、氣勢和氣韻融為一體,以宏大的架構展示了自然洪荒的場景,呈現出一種新派的山水圖景,傳遞了一種人對自然新的觀照方式。這種新的觀照方式來源于許欽松山水畫創作的現代價值重構。現代人對山水的理解與想象是許欽松創作思考的重心。他的“無人山水”和“可望不可即”的世界,正是他對這組重要關系的強調。他從拒斥二者的關系出發,讓每個現代人認識到人與山水這對物質義、文化義、歷史義的重要關系,讓現代社會的每一個獨立的個人都可以進入這個問題,并且展開文化的思考。
許欽松也意識到中國藝術傳統中的古代與現代藝術傳統是割裂的,當代中國藝術的發展應當構建一座溝通古代與現代藝術價值的橋梁,將其中的精髓繼承下來,展開探索。因此,他在追尋山水現代價值的同時也并不以犧牲傳統山水價值為代價。他極具現代精神的山水畫背后的價值結構其實是對傳統藝術價值的改良。立足于傳統,又在現代性上尋找突破點,他的作品中呈現出自己對山水畫的現代價值持續不斷的思考和探索,為世人展示出了一個充滿現代意義的荒寒之境。
山水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而言,是一個高度精神化的意義對象。也因此,當代山水畫也要被賦予新的時代精神和現代意義。中國山水畫的現代意義不是只通過技術手段、時間的投入就可以解決的,它需要不斷地深入思考,不斷地提出問題,不斷地近乎本源地追問,方得以慢慢找到意義的邊界。
以寫生捕捉秦嶺的內在靈魂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秦嶺是中國的中央公園,也是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空濛的山色,繚繞的云霧,險峻的山勢歷來是詩人、畫家所吟詠與描繪的對象。 《八百里秦川》是許欽松近來承擔的“一帶一路”國家主題美術創作項目,如何創作一幅能夠體現三秦風貌和時代精神的作品是許欽松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許欽松看來,要創作出符合當代人審美意識同時具有時代精神的山水畫,首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寫生。他思考與探求的是創造一種既不同于傳統又有別于西方的寫生方式,進而建立起一套符合當代意味的山水寫生體系。這套寫生體系的建立,緣于他對當代山水畫寫生中過多地受到西方寫生概念的影響而對傳統的寫生觀思考不足等諸多問題的反思。此次“吞吐大荒——西安展”也是許欽松對該項目的前期考察與素材搜集。
“八百里秦川孕育了周、秦、漢、唐文明,進而有了漢唐的對外開放,有了‘一帶一路’ 。 《八百里秦川》的選題便是對‘一帶一路’的重要闡發。陜西畫家畫秦嶺有時會存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現象,許欽松來自嶺南,再加上他的山水畫所體現出的格局氣魄和時代性特點,讓人期待他筆下的‘八百里秦川’ 。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徐衛民在展覽開幕式后舉行的題為《時代精神與山水畫家的歷史擔當:對許欽松近期山水創作方向的探討》學術研討會上說。研討會最后,許欽松表示會去秦嶺走一走,看一看,捕捉它內在靈魂的東西,用藝術的手法來展現,超越自然景觀進入到人文景觀,創作好這幅作品。
編輯:楊嵐
關鍵詞:山水畫現代意義 追尋山水畫現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