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反轉新聞”打了誰的臉
“河南12歲女生被兩教師強奸,而警方竟然拒絕立案?!苯者@一爆炸性的新聞發生“反轉”,涉事女學生承認,強奸的文字是她隨便編的,沒想到這件事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吹竭@樣的結果,那些在網絡上猛烈抨擊當地警方和政府的人是否會下意識地摸摸自己的臉?其實,也不用感到難為情,近年來被“反轉新聞”打臉的人,實在太多了。比如,“丟腎門”事件最終證實腎沒丟,還在患者體內,只是萎縮了;“偷雞腿”事件最終證實,那位偷超市雞腿給女兒過“六一”的貧窮母親是個慣偷;而引發眾多媒體嚴肅討論的“年夜飯分手”事件,最終證實是某少婦和丈夫吵架后,為宣泄情緒而編造的……面對頻頻反轉的新聞,感到羞愧的不應僅僅是新聞的發布者,更應是那些積極轉發并評論的旁觀者。但實際上很少有旁觀者反思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更沒見有評論者因損害醫院、警方、教師等的名譽而道歉。
老實說,能在這些極富刺激性的新聞面前保持冷靜客觀心態的人是少數,只有具備豐富社會經驗和媒體素養的人,才會在事件發生之際問自己“這是真的嗎?消息的來源是哪里?有誰去核實過?”絕大多數讀者恐怕都按捺不住發言的沖動。之所以如此,是這些新聞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大多數發生反轉的新聞都涉及教育、醫療、警務以及城鄉差別、貧富分化等敏感領域,是最能挑動大眾情緒的話題。如同用一塊紅布在公牛面前抖動,網民們一旦看見這樣的話題,很容易情緒化,而顧不得思考事件本身是否為真。
事實證明,任何人都不宜對超出自己經驗的事情表達憤怒。在你根本就不知道事情是怎樣發生的時候妄加評議,很可能與事實相距甚遠。網絡輿論頻頻被“反轉新聞”打臉,和許多人在沒有了解到事情真相前就急于發言有直接關系。這一特點在互聯網興起后更突出了。網絡的即時性、便利性極大地降低了讀者參與新聞事件的門檻,但也導致參與者缺少“沉淀”的時間。你第一時間發表了評論,但幾天后新聞反轉,你的評論就會因基于虛假的事實而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自媒體興起后,這種未掌握確鑿事實就大肆發言的風氣愈演愈烈。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基本喪失了實地采訪調查的能力,作為個人,他們也許具備相當豐富的知識和不凡的見識,但這并不能代替實地的采訪,不能代替與當事人的直接交流。正因為對事實掌握不充分,許多自媒體在熱點新聞中傾向于用觀點代替事實,用價值判斷替代事實判斷,用道德判斷替代是非判斷。其結果不但損害了自身的信譽,也破壞了輿論環境。
在反轉新聞的傳播過程中,網絡大V的作用不容小視,往往他們的一條評論就能引發數萬人跟帖,甚至數十萬次轉發,造成虛假信息大范圍擴散。但“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人之難,在自知之明”,人特別容易高估自己,比如有七成的司機認為自己的開車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而這是絕不可能的。與此類似,大V們往往有一個錯覺,以為自己的認識水平高于別人,對不在自己專業領域的話題也敢發言。其實,即使是在某專業領域知識淵博的權威人士,在面對大眾話題時,其認識水平也未必就比別人強。但他們會認為,既然自己掌握的知識比大眾多,那么指導社會如何運轉、人民如何生活就是他們的責任。但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幻覺罷了。不少大V因此在反轉新聞中被頻頻打臉。
避免被打臉,必須因智而強,冷靜客觀地看待熱點新聞,在事實尚待核實的情況下“一慢二看三通過”,更要避免情緒化,以免被人“帶節奏”帶進了溝里。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新聞 反轉新聞 事實 反轉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