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在堅硬的現實面前,請繼續保持柔軟的心
作者:宋瀟
近日,一篇名為《一位甘肅高分(648分)考生的請求》讓不少人感動。它講述了19歲甘肅定西考生魏祥身患重度殘疾,以及全家為魏祥多年求學付出的艱辛努力。魏祥今年參加高考取得了648分的優異成績,已經報考清華大學,他希望清華大學能提供一間宿舍,能和母親一同前往,方便他順利完成大學學業。目前,清華已經做出回應:已備好宿舍,費用全免。(6月28日澎湃新聞)
魏祥的遭遇讓人心疼不已,一個剛要扣開桃李年華大門的孩子,卻飽嘗人生的艱辛。清華的回信讓人暖心,“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在此刻體現得尤為明晰。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對于魏祥來說,怕的不是自己即將要行千里,而是從此要與母親分離。在堅硬的現實面前,魏祥是不幸的,身患重度殘疾,沒了爸爸的陪伴和支撐,只留他與母親相依為命;但在柔軟的人心面前,魏祥是幸運的,高考648分的優異成績,一封來自中國最高學府的溫暖回信,盡管一身困頓,盡管有太多的不如意,此刻的魏祥和母親,也一定是淚水中帶著歡喜。
羊知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母子之間的深情,就在于它總是在你無助時默默陪你,在你落入低俗時真真愛你,不刻意索取也不求一絲回報。其實,關于“帶母上學”的事例還有很多,前有陳斌強“綁著母親去上學”,一條布帶肩負心底孝道,后有13歲女孩史晶紅一邊上學,一邊照顧殘疾的母親。如今的魏祥“帶母上學”,雖說角色出現了轉換,性質卻依然和前述事例相差無幾,它們共同的樣本價值在于:身處社會底層,逆境和艱辛并不可怕,它們也許會讓你總是經歷風雨,但更怕的是,你從此失去了生存的希望和向上層社會流動的信心。
我們可能都會被清華的回信所感動,也會被魏祥這十幾年的生活遭遇所牽動,文字的力量,就在于它直戳最柔軟的人心,卻漸漸消失于無形,但是,相比于感動,更應看到在這個過程當中,體現出的人性之美與大學之道。巧合的是,前不久,北京大學給招生初審未過考生的一封信,也同樣讓很多人在感動中體會到了一所大學的精神和情懷?;蛟S有人會認為,在臨近招生季和畢業季,這些高等學府的一舉一動,都像是在給自己塑造形象,贏得更好的招生口碑,但如果所有人都這么想,那么整個社會可能就會變得無法去真誠感動,滿是猜忌和質疑。
不知你發現沒有,一直以來,北大和清華,這兩所被冠以“國內最高學府”稱號的大學,非但沒有擺出“應有”的高姿態,卻在歷史的沉浮和時代的進步中,依然閃耀著光輝,原因在哪里?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有一句名言:“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原意是指大師是大學的靈魂,然而大學之大,既不在于大樓也不在于大師,而是“大”在學生。這里的大,取意胸懷博大、重視學生。學生的培養才是大學的根本使命,而衡量大學一所優劣的尺度,也在于能否讓學生走向一個更高的人文和精神層次。
就像如今清華大學的這封回信一樣,它能讓大多數人感動,體悟到其中的“清華之道”,恰恰就來自于清華對魏祥的那份發自內心深處的認同,正如其在信中所言:“在清華園里的所有學子,無論是生活困頓,抑或身體抱恙,都會有“愛” 與“情” 相伴。穿花拂葉,除卻一身困頓,成就自己的不同凡響……”可能這就是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奮然前行的最真實寫照。
所以,我愿意相信,清華的這封回信,不是一種泛營銷套路下的公關技藝,我也更愿意肯定,魏祥的“帶母上學”之路會迎來一個很溫暖的結局。向好、向善之心,從來都不會因為命運的不幸就停息,善良的觀察者,應該為這些不幸的群體感到更大的不幸,在堅硬的現實面前,請繼續保持柔軟、溫暖的人心。(宋瀟)
編輯:梁霄
關鍵詞:堅硬 現實 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