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高科技騙局,期待落下真相的靴子
今年53歲的王增良是河北邯鄲一家公司的負責人,轉戰商海30年,他遇到過不少風浪,但沒有一次像今天這樣被騙得幾近傾家蕩產。2012年,他出錢、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出技術并指定技術持有人張衛江教授、徐姣博士為項目聯系人,合作生產硼同位素產品,為此,他先后砸進2.6億元。遺憾的是在確認被騙后的近一年里,王增良奔波在邯鄲、天津之間,卻一次次往返徒勞。(6月27日《中國青年報》)
梳理一下不難發現,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衛江教授和徐姣博士用PPT不斷向王增良等考察人員講解“硼的穩定同位素富集及電子和新能源產品開發項目”,是天津科技支撐重大項目,已經成功實現年產100公斤10B(天然硼元素B的穩定同位素)的工業化試驗裝置的連續生產,產品可滿足軍工、核電行業要求;完成了年產500公斤10B的工業化生產裝置設計、設備安裝和試生產成果,讓王增良對美好遠景篤信不疑。于是,2012年7月31日,他代表河北卡布爾碳素制品銷售有限公司與天津大學有關方面簽訂了《技術轉讓合作意向書》,雙方約定:天津大學有關方面負責提供25噸/年硼同位素工業化生產和50噸/年硼同位素產業化設計及工業化生產技術,卡布爾負責建成該項目的產業化裝置。天津大學有關方面指定張衛江、徐姣作為項目聯系人,負責技術交付、產業化技術指導等。
然而技術轉讓合同簽訂一年后,王增良不斷得到消息,證實張衛江的技術中試是失敗的。張衛江的否認也并未完全消除王增良的疑慮。于是,由卡布爾及徐姣、張衛江分別持股專門成立的中邯硼業科技有限公司,決定在支付張衛江每月50萬元費用一年(共計600萬元)后,停止支付,但承諾有產品后加倍支付。張衛江卻以中邯硼業資金鏈斷裂為由,不再提供技術支持。
可實際是,這項被吹得天花亂墜、效益驚人的科技成果,根本就是童牛角馬,是靠弄虛作假包裝而成的贗品。多項證據顯示,張衛江通過學術造假獲得科研項目結項報告,再對外謊稱自己擁有成熟技術,從企業獲得高額利益。張衛江在法庭上說,他的科研項目“結項要求必須有專利內容,我們不得不做了一些假的內容,把與其沒有關系的專利寫到了里面。”“與會專家根據我們寫的內容得出了第四項內容,我們對科委表示歉意。”——騙子用心,暴露無遺;騙子嘴臉,丑惡至極。
這起發人深思的騙局,行騙者不是行走江湖的小混混,而是知識殿堂的大教授,僅此就讓騙局帶有更為惡劣的性質。因為他們都是教書育人的人,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樣板作用不容小覷。《天津市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結項報告書》要求,所有項目(課題)辦理結項手續時,必須提供論文、發明專利說明書、專著或其他成果材料復印件,且必須是項目研究期間獲得的成果。一旦發現弄虛作假行為,市科委將對項目負責人和承擔單位給予相應的處罰,主管部門承擔連帶責任。真不知道,名目張膽提供虛假專利的教授,該不該追究相應的責任,一個“歉意”,就完事了嗎?
還有,同是天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2014年6月3日在一份出具材料上稱“我院認為項目技術尚不成熟,不具備成果產業化的充分條件。”但2015年向河北省政府申請資金時卻蓋章確認,張衛江教授和徐姣博士的“500公斤/年10B同位素產品工業化實驗已于2011年4月完成,并于2012年12月結題驗收……本項目中試已在天津大學完成,現進行產業化試驗、產品應用及下游產品研發”。如此糊弄政府騙取資金,要不要追責查處?
可是直到現在,這個堪稱奇葩的高科技騙局,除了讓國家投資巨大和給企業家帶來巨額債務,讓投資2.6億元的中邯硼業,現在成了爛尾工程之外,看不到“教授”與“博士”以及充當幫兇的天津大學有關人員負何責任?當年那些對合作飽含深情的頌詞,比如2014年1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網站上一篇報道贊美“王增良與天津大學張衛江教授團隊因硼結緣,通過將技術成果作為無形資產入股的方式成功合作,共同演繹了一段‘股權換技術’的產學研合作佳話”,竟然成了絕妙的諷刺,成了讓人啞然失笑又不禁悲從中來的黑色幽默。同樣,王增良在中邯硼業奠基儀式上,當著當地官員的面自豪地宣稱:“這是夢想開始的時刻”,現在也成了一個醒不來的夢魘。
幾天前的6月15日,中邯硼業收到冀南新區經濟發展局下發的《敦促盡快履約函》,“限期3個月內按合同約定實現達產達效,逾期不能履約將依法清退,一切法律后果自負。”手拿該函的王增良欲哭無淚,他說:“政府可以強制我履約,我卻沒能力讓天津大學有關方面履約。”所以,就不能將這起高科技騙局,僅僅當成一個笑話,而應當通過法律途徑,讓那只靴子盡快落地,使真相水落石出,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不然,就會成為一個很壞的樣板,產生二二得四、四四十六的惡果,敗壞社會的風氣。好在6月5日,天津市仲裁委員會下達了《受理通知書》,對卡布爾提起的與天津大學有關方面合同糾紛仲裁申請予以受理。但愿這次仲裁,能高高擎起公平正義的大旗,給各方一個滿意的答復。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張衛 天津大學 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