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參考 參考
期末考試不排名 有那么難嗎
眼下,又到了各大中小學期末考試的時候。考完試排不排名、孩子排名多少成為很多家長關注的焦點。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印發《成都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職業道德行為準則》,要求教師禁止在班級公告欄、家長微信群、班級QQ群及其他方式公布義務教育段學生的成績及排名。
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公開排名是近年來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無論是《義務教育法》還是教育部的三令五申,都讓很多學校改變了以往公開排名的做法。比如在上海,小學全面推行等第制,淡化具體分數,以A、B、C、D等方式來評價,相關評價等級也不會公開。而廣州等城市,當地教育部門也對公開排名早有禁令。應給這樣的變化點贊,對莘莘學子而言,少了公開排名的壓力,是減負的第一步,也是邁向素質教育的重要一步。
但這樣的好事,要徹底落實卻相當困難。常常有的學校和老師,通過各種曲線方式進行公開排名。比如在較為私密的家長微信群里公布全班成績,或者只公布各科成績,加總分并排名的工作自有家長代勞;或有的學校公布各個分數段的人數,不過分數段竟然精確到一分兩分,這樣的分數段也與公開排名無異了。甚至有的家長也認為,不公開排名怎么讓孩子有學習的動力,于是成績出來第一件事就是互相打聽成績——學校不排家長自己排!有的老師也很矛盾,老師待遇和成績排名緊密掛鉤,學校嘴上說不排,發工資時還是拿成績當硬標準。
實際上,家長和老師的顧慮并非不可理喻。應當看到,教育系統是一盤大棋,義務教育考試不進行公開排名,只是一個局部的改革突破。反對者的想法很簡單:“現在不排名,將來中考、高考都要排名,一開始就讓孩子適應壓力有啥不好?”的確,在很多關口仍然依靠分數選才的現實情況下,孤立地禁止公開排名恐怕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那么,是不是就沒法改了?當然不是。在承認教育選拔很難跳脫擇優錄取的基本邏輯下,其實對“優”的標準大有文章可做,當“優”并不直接體現在分數上,學校和家長便自然不會把分數看得過重,也自然而然失去了公開排名、加大壓力的動力了。
比如在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公辦學校中,成績被視為個人隱私,基本上沒有評分而只有等級,而且等級也是只有個人知曉而不會公開的。為啥人家的父母不太著急?因為他們的高考并不是全看分數。分數只在錄取評價中占一部分而已,更多地要看學生的特長和綜合素質,老師和校長的評語也非常重要。換言之,也許你學習成績不夠拔尖,但你的足球踢得好、在社會公益方面不遺余力、有很多發明創造、電腦編程能力超強等,都有可能被好學校錄取。而且雖然各所大學和專業也有排名,但相互之間教育質量的差距并不大,學生自然不必對成績高低過分執著。可見,不公開排名的舉措能否發揮作用,有賴于其它配套改革是否到位,教育體系的整體取向是不是脫離了唯分數論。
教育體系就像一個包含著無數齒輪的機器,轉動不排名這一小齒輪之所以不易,就是因為它受到更大齒輪的牽制。要讓不公開排名被所有人發自內心認可,就要通盤考慮,以素質教育的理念貫穿教學、選拔、課程、教師評價等各個方面,均衡教育資源、改革中高考評價標準尤其是重中之重。當然,公眾依然樂見從排名這樣一個小切口,來推動教育改革這部大機器。只不過,要讓這部機器真正高速運轉起來,要做的還有太多太多。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排名 公開 分數 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