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校規不講規矩是患上了“懶政依賴癥”
在談校規之前,先借用時下流行的“大師問答體”講一個故事——
有一個小沙彌,拜了一位佛法高深的大師當師父。半年后,小沙彌找到大師,期期艾艾地說:“師父,我跟您學了半年,宵衣旰食,早晚課不敢懈怠。但回頭想想,仿佛什么都沒有學到,連經文都沒記住多少,我修佛法還有意義嗎?”大師抬頭看了小沙彌一眼,拿過一把臟兮兮的笊籬、一個水桶塞到小沙彌手里,“去,到河邊用笊籬把桶舀滿。”
半天過去,小沙彌垂頭喪氣地拎著空水桶回來了。“師父,你是不是想告訴我,以我的資質想修好佛法終究是笊籬打水一場空?”大師拿過因反復舀水被滌蕩如新的笊籬說:“我想告訴你,修行如同笊籬打水,看似沒有收獲,其實不知不覺間你已經被洗干凈了。”
這個洗干凈的笊籬就是教育的意義所在。
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有過類似的一段話:“如果人們忘掉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這句話被教育界奉為20世紀最經典論述之一。
可見,真正的教育不僅僅是教給學生幾個單詞、幾個公式,而是讓學生在學到專業知識的同時,通過課堂、校風校規校訓、老師學長的榜樣以及學校的品格,將優秀的品質浸潤到學生人生底色中去,讓他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無限成長的可塑性,成為走上社會后能發揮正能量的人。
說到這里,我們就不會再糾結公眾為何對“奇葩校規”如此關注了。大家計較的還真不是男生和女生走在一起時應隔著多少厘米那點事,公眾關注的是那些出臺“奇葩校規”的高校會給學子怎樣的教育。每一條校規都應該能內化為學校的靈魂、引導學生的前行,而不是成為扎在上面的一根刺。從這一點來說,哪怕出臺再小的校規都應該深思熟慮,而不是隨心所欲。
“男女公共場合摟抱上曝光臺”“嚴禁校外留宿”“嚴禁未婚同居”等近期一些高校出臺的一大波此類校規,確實反映了學生在課外生活方面的種種問題。大學里男生女生那些微酸的過往,是好事還是壞事,一言難盡,這里暫且不談。但校規的制定,應該兼顧正當性和可行性。我們很難想象,學校如何去監督每一個大學生下課后跟誰合住,晚上是不是回到宿舍睡覺。更難想象,如果一對互有好感男女生在校園里牽了一下小手就要上“曝光臺”,這所學校的校園文化和思想開放程度又是怎樣呢?
既然學校從執行層面做不到“天網恢恢”,那么出臺這些校規“嚇唬”或“殺一儆百”的意味可能更大些。大學生已經成年,對付小孩子的那一套,放在他們身上恐怕效果寥寥,反而會導致集體反感和抵制。而且,一旦學生認為一條校規是嚇唬人的,就可能進而把所有校規當成笑話。
這種中看不中用的校規貌似是為學生著想,細思之下只不過是一種校方的懶惰和逃避,是對自己學校的教育沒有自信。或者說這所學校的某個部門找不到很好的辦法來引導約束學生的行為,也不排除個別學校不想花時間也沒有能力來引導學生,才會想到用一些簡單粗暴的處罰方式,說到底還是懶政思維作祟。
近年來,學校的“奇葩校規”時有耳聞,被學生質疑“變態”“雷人”的不在少數。可是,質疑歸質疑,“奇葩校規”還是不斷出臺。這折射出學校管理的簡單化、粗陋化。學校管理者不是從尊重學生成長規律以及治學目的出發制定校規,有些僅僅是為了圖省事。結果大多“奇葩校規”除了派上“吐槽”的用場外,很快就被忘在腦后,然后又繼續制定其他“奇葩校規”。一旦染上“懶政依賴癥”,校規也就只有越來越奇葩、一條路走到黑了。這也就是為什么“奇葩校規”越來越多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不得不提及,那就是一些高校拍腦袋決策的行政管理方式。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東部一高校出臺規定禁止男女“不文明行為”,成立“自律委員會”嚴管。一男生和女朋友摟抱了一下,被抓現行,要求登記信息,進而引發沖突,自律委員會共七八個人將該男生打傷。抱了一下自己的女朋友,竟招致血光之災,這男生的心理陰影面積得有多大。魯迅先生諷刺過的“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的衛道士管理理念,竟然在一所現代大學成為校規,試問這樣的校規之前究竟是否經過嚴謹的討論?
社會在發展,高校校規校紀也要與時俱進。禁止學生上網、禁止用BB機,在上個世紀末一度成為一些高校的規范。現在回看,只留下一聲哂笑。經不起推敲,經不起時間檢驗,就怕這所學校的底蘊也會被奇葩校規所污染。
一次校規的出臺,就意味著一份責任。尊重學生意見,把學生意見納入決策,這是現代大學制定管理規定的基本要求。想要改變“奇葩校規”前赴后繼的狀況,就是要使校規的產生經過合理程序,改變簡單粗放的治校方式,站在“人的發展”的立場上,從做好每一處細節開始,讓學校的管理回歸專業。那些奇葩校規,應盡早回到由“常識”和“理性”共同構筑的邏輯軌道上去。
高校校園應當是美好的,學生受到智慧的啟迪,形成健全的人格,被人尊重并學會尊重他人。社會期待著這種美好能在學生們離開校園后反作用于社會,讓教育成為對未來的溢價。而奇葩校規,無疑是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校規,也該講點規矩。
我們期待,以后的每一條校規都值得用青春的美好時光去遵守。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校規 學生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