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讓醫生成為論文的主人
最近,知名學術出版商施普格林·自然旗下雜志《腫瘤生物學》撤銷107篇中國作者的文章,稱這些文章涉嫌偽造同行評審。此事沸沸揚揚,令中國醫生顏面盡失。
如此大規模的論文造假,凸顯了我國醫生評價制度的缺陷。雖然醫院聲稱對醫生的考核是臨床與科研并重,但實際上演變成“唯論文”,只問發表與否,不問質量如何。一名醫生要想晉升職稱,如果拿不出幾篇像樣的國際期刊論文,連參評的資格都沒有。有的醫生臨床水平很高,但由于論文數量不足,頭發熬白了還是個主治醫師;而有的醫生既不會看病也不會手術,卻憑大量的論文獲得各種頭銜。難怪有人說:“做1000臺手術,不如發一篇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在畸形的評價體系中,很多醫生被逼無奈,走上了論文造假的邪路。
但是,醫生評價制度不合理,不能成為論文造假的理由。一名醫生為了評職稱,寫不出論文就去造假,如同餓了就去偷面包、沒錢就去搶銀行,被警察抓住了還覺得委屈。其實,醫學論文造假比制造假冒偽劣商品更可怕,后者只是圖財,前者可能害命。因為醫學研究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一旦形成論文,其數據和結論就會被廣泛引用。如果醫生寫論文的動機不純,弄虛造假,不僅敗壞學風,而且誤人性命。
還有人認為,醫生只要會看病就行,不應該搞科研,也不應該寫論文。這種觀點也值得商榷。試想,假如醫生都不寫論文,評職稱也不看論文,自然人人輕松,皆大歡喜,但醫學能進步嗎?事實上,臨床和科研并不矛盾,彼此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如果說臨床是摘葡萄,科研就是釀葡萄酒,后者是前者的提煉和升華。中國的疑難病例很多,醫生練手的機會也不少,但為什么診療水平比不上歐美?根源就在于臨床與科研脫節。事實上,臨床與科研的本質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尋求最好的診治方案。離開科研的支撐,臨床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復。
醫生有兩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醫匠”,這樣的人有一定的臨床經驗積累,會看病能手術,但永遠在做簡單的重復勞動;第二個境界是“醫帥”,這樣的人兼具臨床和科研能力,可以在病例積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用創新思維和方法解決問題,因而成為醫學創新的引領者。做好一臺手術,只能救治一個病人;做好一項科研,卻可以帶領一群醫生進步。因此,科研是一名醫生從“醫匠”邁向“醫帥”的基石,科研能力決定醫生的境界。一名好醫生,首先必須會看病,其次還要搞科研。既能看病又能搞科研,才是醫生中的“戰斗機”。會看病是基本要求,搞科研是更高要求,二者缺一不可。一個國家既需要專心看病的“醫匠”,更需要具有科研創新能力的“醫帥”!這正如一名好廚師,會做菜是基本要求,會寫菜譜是更高要求。如果既會做菜又能寫菜譜,那肯定是令人膜拜的“廚神”。
當然,醫生搞科研,必須以臨床為中心,立足臨床而不能脫離臨床。凡是對臨床有用的,就去研究;凡是對臨床無用的,就不去研究。醫生搞科研、寫論文,一定要出于對科學的探索、對臨床的熱愛,其目的是讓更多病人受益,而非為自己撈取名利。如果寫論文的動機不純,懷著一顆功利心去做人命關天的事,怎么可能結出“善果”?
國際醫學期刊論文撤稿事件,揭開了中國醫生學術造假的冰山一角,暴露了中國醫生評價制度的弊端。為了避免類似事件重演,有關部門必須糾正“以論文論英雄”的導向,改革醫生評價制度,降低論文在職稱晉升中的比重。同時,建立論文造假懲罰機制,讓學術不端者付出應有代價。惟其如此,醫生才能成為論文的主人,而非論文的奴隸。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醫生 論文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