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垃圾分類,應是一種生活習慣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作為國家層面首個專門針對垃圾分類的政策文件,此方案提出了垃圾分類的具體規劃和諸多有效舉措,充分顯示出我國政府對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視。但是,就垃圾分類來說,光有政府部門的重視肯定是不夠的,因為垃圾分類涉及每一個家庭,每一位居民,關鍵要“從我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垃圾分類在我國出現的歷史并不長,是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后的產物。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才有一些城市提倡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比如1993年北京市制定了《城市市容環境衛生條例》。
二十多年過去,現在提到垃圾分類,公眾已經不陌生了。在不少城市,標有“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等標記的垃圾桶隨處可見。垃圾分類成為推進我國城鎮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成為有效改善城鄉環境、突破經濟發展中環境制約瓶頸的重要環節。但說到底,它最終是為了回應每一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滿足每一個人對更干凈的空氣、更干凈的水、更干凈的生活環境的需求。所以,每一個人與政府聯動,掌握正確的垃圾分類方法,養成良好的分類習慣,形成社會參與垃圾分類的多向合力,是解決垃圾分類的關鍵。
做好垃圾分類,創造美好生活,除了政府要做好分類處理設施規劃建設外,也需要每一個居民盡到垃圾分類的責任。近年來,我國各地在垃圾分類上也探索出不少創新舉措,比如北京從今年2月份起試行“大小桶”干濕分離,小桶專收廚余垃圾,大桶專收其他類垃圾。廈門、杭州、成都等地的“互聯網+垃圾分類”模式正得到快速應用。這些鮮活的實踐,都將積極推動我國垃圾分類的科學化、規范化。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垃圾分類與國外還有差距,以日本為例,其垃圾分類已經非常細致,比如一個礦泉水瓶,瓶蓋、瓶身、標簽都是要分別投放的,鋁塑包裝上面的一層塑料膜要揭下來,再把其余的紙和鋁分離下來,擦干、撫平、綁好,積累之后分別投放。
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需要有耐心,需要循序漸進。垃圾分類,人人有責,涉及每一個家庭,每一位居民。每一個人都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美麗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垃圾 分類 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