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民族團結進步“大理樣本”啟示

2017年04月26日 13:44 | 來源:貴州民族報
分享到: 

站在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大營鎮萂村的村頭,可看到占地上百畝的數十個塑料大棚整齊排列,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棚內,是即將掛果的“陽光玫瑰”葡萄;棚外,是新修的寬闊水泥路,葡萄成熟后,將從這里運往上海、昆明等地。此時,有幾名農民正在棚里忙活。見到記者一行來訪,他們臉上綻開了花。“加入合作社以后,我這樣在家閑著沒事可干的婦女也有活干了,每天都能掙上幾十塊錢,比出去打工強多啦。”一位正在勞作的婦女笑呵呵地告訴記者。

這名白族婦女是萂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艷蘭,她告訴記者,自去年在合作社入股5萬元,全家5口人已經得到分紅1萬多元,此外,農閑時她在合作社務工每天也有80元的收入。“國家扶貧政策好呀,去年我還得到政府補助的6萬元和貼息貸款6萬元,加上自己的一點積蓄,修起了100多平米的新房子!”李艷蘭提到自家剛入住的新房十分開心。

在萂村,像李艷蘭這樣既“安居”又“樂業”的貧困戶還很多。大營鎮黨委副書記尹中鋒介紹,萂村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1戶452人,2016年脫貧87戶285人,目前還有貧困人口64戶167人。為解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難,萂村積極探索跨地域集中貧困戶建設葡萄產業扶貧示范基地,把最困難的農戶與最好的企業連接起來,讓他們不僅有土地租金收入,還可參股獲得分紅,此外在合作社務工每天也有收入,這些措施可有效保障貧困戶增收。

作為貧困戶,哪來5萬元入股呢?

“萂村建立了‘黨支部+龍頭企業+貧困戶’的創新幫扶模式。”尹中鋒介紹,村黨總支牽頭成立了“賓川縣天子農業專業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產業信貸扶貧資金5萬元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投資龍頭企業,以投資分紅的方式幫助貧困戶增收致富。

好的產業項目,能有效激活貧困村的“造血功能”。地處金沙江南岸干熱河谷地帶的賓川縣光照充足,熱量豐沛,素有“天然溫室”“熱區寶地”的美稱,是中國水果之鄉、中國果蔬無公害十強縣、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發展果蔬種植產業得天獨厚。2016年,天子農業專業合作社抓住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滇西扶貧示范基地建設的機遇,引進賓川縣華僑莊園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來提供科技、管理及市場銷售服務,協調貸款。當年即建成200畝根域限制栽培“陽光玫瑰”葡萄示范基地,套種姜蒜等各種特色蔬菜。僅憑預售收入和套種收入,入股的141戶貧困戶每人就獲得分紅2600元。

“在我們萂村,扶貧不僅要‘扶志’,也要‘扶智’,更要‘扶制’”采訪中,村委會組織書記趙信林的一席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趙信林介紹,“扶志,就是要破解貧困戶自身動力不足難題,通過土地流轉、參加基地務工、利潤分紅等工作,充分調動貧困戶參與積極性,有效改變‘懶散混、等靠要’不良狀況,樹立自尊、自重、自信、自強的主人翁思想;扶智,重要的是結合村民的特點和喜好給予適當培訓,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能力脫貧;扶制,則是通過創新發展機制、建立管理制度來幫助群眾脫貧。”據了解,萂村目前已建立優選運營、科學分紅、考核激勵、利益保障、帶動非貧困戶增收等機制。同時,村委會制定了合作社管理制度、績效考核管理制度、資金監管制度等。這些制度的建立,有效帶動了萂村葡萄產業良性發展。

啟示:產業扶貧應是精準脫貧的主攻方向

做好精準扶貧工作,不僅要解決農民眼前的貧困問題,還要立足長遠,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精準扶貧道路。因此對于精準扶貧工作,既要立足“精準”,同時還得著眼“長效”。其實這也是精準扶貧工作進行到現階段所面臨的艱巨任務。

產業扶貧是最難的,但是產業扶貧也是長效扶貧的必由之路。每個地方的具體情況都不盡相同,萂村結合當地實際,建立了“黨支部+龍頭企業+貧困戶”的黨建與扶貧雙推進新模式。具體說來,就是讓貧困戶以土地、幫扶資金入股等方式,參與專業合作社的經營。這樣能充分發揮土地、資金的集聚效應,促進農民增收方式轉變,帶動農民增收,讓萂村141戶貧困戶在“造血”中實現根本性的脫貧。

萂村的經驗告訴我們,通過發展當地特色產業,為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提供創造價值的機會與平臺,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是最直接有效的扶貧方式。不過產業扶貧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遠,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產業扶貧還需要更多的探索。

樣本四:大營鎮華僑社區

“在我們賓川縣西部的大營鎮,有個華僑社區。這個社區不僅是華僑社區,還生活著12個民族,是賓川民族團結的一個典型。”聽著賓川縣民宗局張正燁局長的介紹,記者被勾起了好奇:歸僑、僑眷與當地各族群眾有著怎樣的團結故事呢?4月10日,記者來到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大營鎮華僑社區,聽他們講講自己的故事。

剛進華僑社區,便看見了獨具越僑風格的標志性牌坊及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里整潔干凈、環境優美,幾名身著京族服飾的女子翩翩起舞,孩子們圍在旁邊拍手歡笑。華僑社區的民俗陳列館里,一件件民族服飾、一件件生產生活用具,仿佛在講述著過往。據介紹,華僑社區曾幾經更名:1978至1981年間,越南瘋狂反華排華,導致大批華僑被驅趕出境。1979年,為接收和安置越南歸僑,云南省革命委員會批準將牛井勞改農場改建為彩鳳華僑農場,這片土地向越南歸僑、僑眷無私地敞開了懷抱。經過30多年的不斷改革和實踐,2009年,彩鳳華僑農場啟動實施“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的“三融入”政策,更名為彩鳳華僑社區,和當地的連接更加緊密,逐漸形成了一個擁有漢族、瑤族、白族、壯族、彝族、苗族、普米族、景頗族、京族、傣族、納西族、布朗族等12個民族的大家庭。2010年12月3日,大營華僑社區正式成立。目前,社區有742戶1799人,其中歸僑僑眷1669人。

“我們祖上就是云南文山人,奶奶那一輩才去的越南,生活習慣基本上和本地是一樣的。”社區主任越義仙熱情地向記者介紹。從越南回到云南時,越義仙已經5歲了。她回憶說,當時一家人住在邊境上,可以回國,也可以到越南內地去,家里毫不猶豫選擇了回國。到達賓川的時候,一家人幾乎什么都沒有了,還是當時的生產隊給安排了吃住,給了生活用品和土地,才算安頓下來。

社區的很多歸僑、僑眷情況都類似。華僑社區居民葉亞德出生在越南,1歲時隨父母從越南廣寧省回到大理賓川,在當時的彩鳳華僑農場安了家。之后,葉亞德在農場的學校上學,在農場工作,娶妻生子,人生軌跡似乎和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也沒什么不同。讓他比較“特殊”的,是一家人的“身份”:葉亞德的父親祖上來自兩廣,是瑤族,母親是越南京族人,妻子則是大營鎮本地的漢族。同一個屋檐下,生活著華僑和本地人,分屬于3個民族。

周圍村寨的人覺得華僑歸國不易,對他們很是照顧。雙方交往、通婚日益增多,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民族眾多,風俗習慣各異,大家“默契”地選擇了求同存異的處理方式。華僑社區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種植柑橘、葡萄,年景好的時候,一畝地能有1萬元的純收入。葉亞德告訴記者,通過政府和各部門的幫助下,2016年他們全家收入超過12萬。

為切實抓好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工作,促進社區歸僑、僑眷與當地群眾和少數民族的共融與發展,在政府引導以及群眾積極參與下,華僑社區爭取云南省民委補助資金60萬元,整合資金1850萬元全面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其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50萬元,葡萄產業培植70萬元,石門河引水渠建設1600萬元,為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提供有力保障。

現如今,建設一新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為老人們提供養老、日常照料服務。老年中心的旁邊就是民族廣場,廣場的墻上,畫了各民族的宣傳畫。社區有集體活動或者誰家請客置席都在民族廣場進行。廣場的一角有個小型舞臺,民族歌舞和東南亞南亞的歌舞常常同臺上演。社區的歸僑、僑眷也帶回了不少南亞東南亞的特色飲食。有的人家也在附近做特色餐飲生意,很受當地人和游客的歡迎。

越義仙在越南的親戚想要打工,她毫不猶豫地向他們介紹了華僑社區,“這里的人最團結,這里的日子最有奔頭!”

啟示:“建設在國內,影響在國外”

華僑農場作為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走過了30余載。多年來,歸僑、僑眷和各民族互幫互助,共融發展,用真情澆筑和守護著這片熱土。改革的春風使其迎來發展的大好時機,伴隨華僑社區的成立,已逐漸實現“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的目標,通過系列活動,居民整體素質大幅提高,民族團結示范社區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建設在國內、影響在國外”的作用不可小覷。

當前,貴州正處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為實現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團結引領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積極融入,發揮作用,實現共同發展,互惠雙贏。云南大營鎮華僑農場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社區 華僑 扶貧 民族團結 大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