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仲呈祥:直面人生,開拓未來
《人民的名義》成為現象級電視劇,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因素,其中,它所產生的社會文化影響給全民族帶來了深刻的啟示。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人民的名義》恰恰說明了,我們要傳承中國影視藝術優秀的歷史傳統。
這個傳統究竟是什么?我想起了上世紀80年代,被吳天明導演搬上熒幕的路遙的作品《人生》。本來是一部電影的鑒賞,結果全社會引起了熱議,老中青三代都在看。大家討論高加林進城了,是與他在農村青梅竹馬的劉巧珍相戀,還是找城市姑娘黃亞萍?這種熱議引發了全社會道德素養的提升。在電影《人到中年》里,潘紅塑造的陸文婷引發億萬民眾討論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這是我們的優秀傳統。
又比如上世紀90年代初,一部《渴望》萬人空巷。剛剛從“文革”那段歷史走出來不久,社會呼喚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呼喚真善美,一個劉慧芳的形象順應了這個社會情感共鳴的需求,引起全民追捧,她身上的優秀品質讓人們珍視。這是我們的優秀傳統。
到今天,在21世紀,在我國反腐倡廉、加強黨的建設的時代背景下,《人民的名義》引發了人民的熱議,推動人民參與到反腐倡廉中。反腐敗斗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加強法治使人不敢腐敗,加強法制叫人不能腐敗,而用藝術審美的方式表現反腐倡廉,既讓人們痛恨腐敗,又看到廉潔的高尚,看到美好的未來。像《人民的名義》這樣的文藝作品,它造成的社會效應促進了干部隊伍素質和公民素質的提高,讓大家鄙視腐敗、不愿腐敗、不想腐敗,使反腐倡廉成為一種社會風氣。這正是文藝作品應該起到的作用,這就是中國影視藝術直面人生、開拓未來的優秀的歷史傳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民的名義》昭示我們更好地繼承、發展中國文藝,包括影視藝術的優秀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
《人民的名義》是題材資源的最佳配置與創作生產力諸因素的優化組合。創作集體,特別是編、導、演等重要部門共同努力,做到了“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編劇周梅森為這部戲沉淀了十多年,拿出了有力的劇本,他藝術創作的耐力和定力,顯現出可貴的文化自信和藝術自信。導演李路經驗豐富,認識深刻,堅持用最適合的演員來創作,保證了作品的思想藝術質量。30多位老戲骨各展風采,比如吳剛扮演達康書記,閱讀了大量相關書籍,了解了很多事實,所以他才能有層次地表現出人物的思想軌跡。他們的表演充分說明,藝術的魅力不來源于小鮮肉和顏值,而是來自于老戲骨和他們的“精神”顏值。這樣拍出來的片子經得住分析,而且還有吸引力、感染力,能夠把觀眾吸引到屏幕前。這種創作精神和風氣就是直面人生和開拓未來的,既以現實主義的勇氣直面人生,不回避矛盾,又肩負著開拓未來的神圣職責,讓人民看到光明、看到希望。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學習踐行心中有人民,反映人民的心聲,因而觀眾能感受到作品是大氣的,凝魂聚氣的。同時,這部作品也證明了中國特色的影視藝術,既有產業屬性,更有事業屬性。如果只重視物質屬性,忽視作品的精神屬性,是無法拍出好作品的。
說到這里,不能不想到本劇劇名———人民的名義,我很欣賞這個劇名。黨要依靠人民,歷史的前進要依靠人民,藝術家要依靠人民,我們優秀的藝術作品也是要把人民當做母親,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條堅定了我們對藝術就充滿了希望。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仲呈祥 《人民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