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張新根:歲寒心事鐫幽篁 運刀如筆獨匠心
“以刀代筆,青竹為卷,獨創一格。清雅堅韌之材,高雅超絕之藝。”——中國美院教授關永良
蟬翼竹簧 《大學》 34cm×11.5cm
老子 《道德經》 105cm×24cm
一支筆一段竹一把刀,沉淀出一個人的大半生,鑄造出一位藝者的竹刻路,他就是張新根,在他的眼里,他不過就是位制筆匠,不過是位不喜商業運作的竹刻師,如今雖已古稀花甲之年,卻依舊喜歡偏居一隅,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堅持作品親力親為,堅持走精品路線,筆者將他的經歷概括成“歲寒心事鐫幽篁,運刀如筆獨匠心”。
從古人以竹為簡,到后人以刀為筆游走于竹片上的雕刻,青翠的竹子始終和歷史文化緊緊結緣,那些深邃的幽篁,蕭蕭俊骨,不為名利所累。
在杭州工藝美術館,隱匿著張新根的大師工作室,陳列著他的許多竹刻作品,精致得讓人贊嘆,他告訴筆者,白天一般不進行創作,因為思緒比較散漫,容易出錯,因此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深夜。正是這樣的專注和執著,讓他在竹刻領域新創流派,單刀印刻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創新。十多年來,張新根創作了許多鴻篇大作,孔子《論語》1.7萬余字,《孫子兵法》7000余字,老子《道德經》5300余字等。
“竹刻這門手藝,耗時費力,最難得的是成功率很低,從選竹子開始,就很關鍵。”張新根每年都要花費半個月的時間去家鄉浦江或者建德挑選毛竹。一般是冬天,那時候的竹子吸水較少,竹制比較穩定,竹齡則嚴格控制在4-6年左右,還必須是背陰生長,曬不到太陽,這樣的竹子軟硬適中,適合下刀,沒有暴曬,不容易開裂。采回來的竹子,通常要放上幾年,經過時間和環境的考驗,還沒有開裂的那些,才可以下刀制坯。材料選好后,要用刀劈下竹子的外皮,接著用刮刀刮竹子的表面,然后根據器型,用銼刀局部打磨,再用不同的砂紙反復拋光,最后以刀代筆。另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張新根告訴記者,他的刻刀都是找專人定制的,對他而言,要有一定的手感,才能創作出有自己文化思維的作品。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他的榮譽因竹刻書法隨之而來。2012年9月,天合堂竹簧刻字作品《蘭亭序》被中央對外聯絡部禮賓局作為國禮,贈送給新加坡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2012年10月,天合堂竹簧刻字作品《大學》在中國(杭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榮獲銀獎,這件作品呈圓筒形,高30厘米、直徑9厘米,上面刻寫了近2500字;2013年,天合堂再推力作,在第三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由張新根兄弟倆合作的5300余字的竹簧刻字工藝作品《金剛經》獲得金獎;2016年10月,作品蟬翼竹簧刻《老子道德經》獲中國杭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等。
“今年的任務更重,有一件作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將由國家博物館征集、由鄧小平故居陳列館收藏,是為紀念鄧小平誕辰112周年所創作的擺件,還有一件作品,將由國學博物館擬收藏,是蟬翼竹簧刻字《孫子兵法》”,張新根自豪地說。
如今的張新根不僅僅是書法達人,亦是清雅竹人。書法鐫刻在竹面上,典雅古樸,秀色幽深。其首創的單刀刻字,蟬翼竹簧,刀法精細流暢,書法鐵畫銀鉤,入木三分。不言而喻,竹刻是他書法的延伸,是他匠心獨具的體現。
竹高為師,身正為范。“竹子有著豐富的資源,又環保,而竹刻藝術正是通過文化將其做成了藝術品,不僅能宣揚傳統國學,更能將民間手藝傳承下去,它是我一生的事業,我希望能將它一代代傳承下去。”張新根表示。
在這個張揚浮躁的年代,張新根一直保持著不媚俗、不趨利的態度,一直堅守最初的信念,一直保持著最真實的情感,為書法、為竹刻、為藝術。(徐嬌嬌)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張新根 竹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