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青光眼手術標配藥斷貨 低價藥短缺怎么治?
“絲裂霉素這種低價藥庫存告罄,我們從去年12月就沒法將它用于青光眼手術了。”廣州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有醫生向記者反映。
近日,青光眼手術中重要的輔助藥絲裂霉素全國斷貨,不少人驚呼“又一款低價藥即將消失”。前些年,低價藥短缺之風愈演愈烈,也引起了國家層面的注意,多部門下發通知,取消了低價藥最高零售限價,但中國醫藥企業家協會會長于明德曾接受采訪指出,低價藥仍在以每年十幾種的速度“消失”。如何保證低價特效藥的可持續供給,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緊急 絲裂霉素或全國斷貨
所謂低價藥,是指那些安全、有效、常用且價格較低的普通藥,也稱為基本藥物。近年來,低價“特效藥”短缺的現象時有發生。
以近期斷供的絲裂霉素為例。絲裂霉素是青光眼手術的重要輔助用藥。青光眼手術中,要在眼部做一個外流通道,這個通道在術后不能迅速愈合,否則產生不了引流的效果,因此需要抑制疤痕生長的藥物,絲裂霉素在這方面的功效明顯,5支裝一盒為58元,單價在11.5元左右,是名副其實的低價藥。但由于價格低廉,企業生產動力不足,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數據庫查詢可知,目前只有3家企業擁有該產品的生產批號。
醫生透露,雖然拿到生產批號的企業有3家,但長期以來只有海正藥業一家在生產和供貨。2014年,海正藥業被輝瑞收購后,更名為海正輝瑞,就停止了絲裂霉素生產,各醫院只能用庫存,目前已基本告罄。對此,海正方面向記者表示,“自從批文號歸屬海正輝瑞以來,就一直沒有生產該產品,也未參與產品的招投標。”至于何時會重新生產,工作人員表示,“要由公司評估而定。”根據新版GMP規定,重啟產品生產,需要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預計會持續較長的周期。
臨床上沒有了絲裂霉素,各醫療機構只能尋找替代品。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中心劉杏教授稱,同為低價藥的5-氟尿嘧啶(5-FU)可以作為替代品使用,不過其“對眼壓的控制沒那么好,手術的成功率可能稍微低一些”。也有醫生表示,絲裂霉素的斷供對于臨床的影響還不是很大,絲裂霉素是重要輔助藥但并非必需藥,且國產藥物斷供之后,仍可以用進口的取代。但據了解,進口的絲裂霉素價格大約在400元/盒左右。
困局 漲價也難解短缺問題
有些低價藥短缺后可以替代,但藥價飆升;有些低價藥短缺后不能替代,直接導致救命藥告急。2011年,心臟手術用藥“魚精蛋白”全國性緊缺,影響了許多醫院的手術安排,急壞了不少醫生和患者。此外,治療心臟衰竭的搶救用藥“西地蘭注射液”短缺、治療兒童腫瘤的放線菌D、治療嬰兒痙攣的促皮質素等低價救命藥都出現過短缺情況。
業內人士反映,低價藥品正在以每年十幾種的速度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發改委取消280種低價西藥和250種低價中成藥的最高零售價,允許企業在藥品使用的日均費用標準內(西藥日均費用不超過3元,中藥不超過5元)自行調價,以此調動藥企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低價藥的有效供給。
隨著政策放開,低價藥迎來價格上調。記者了解到,以往30片裝的地高辛只需要3.5元一盒,現在價格已達35元。常用于治療鼻炎的馬來酸氯苯那敏片(撲爾敏)現價12.5元/盒,而原來僅需5元/盒。有藥店負責人向記者透露,2016年以來,藥品又迎來了新一波“漲價潮”,共有1262個品種漲價,154個品種漲價幅度超過50%。其中,低價藥是漲幅最兇,復合維生素B漲了400%,潘生丁、清涼油漲幅超過了300%,紅霉素眼膏、肝泰樂片價格也都翻倍了。也有許多老藥被更換了包裝,提高價格后再重新回到藥架上。如婦炎靈膠囊,過去16粒裝才3元,“改頭換面”后價格去到了12元左右。
但價格翻倍的增長,仍無法完全緩解低價藥短缺的尷尬局面。記者走訪廣州多家藥店發現,治療甲亢的國產“他巴唑”斷貨,已基本被進口的“賽治”取代;心臟病用藥“地高辛片”也難覓蹤跡,有藥店表示,地高辛片要至少提前一周預定。
尋因 低價藥成本高利潤少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上市醫藥公司副總向記者表示,低價藥漲價只是表象,受生產成本上調和招標壓價的雙重影響,低價藥的利潤空間并沒有隨之提升,藥企生產動力仍不足。
他指出,原來的一些基本藥物價格實在太低,很多企業都是在“虧本”生產,現在漲價只是價格的正常回歸,并沒有帶來太多利潤空間。像地高辛這樣的低價藥,從3.5元/30片漲到了35元/30片,表面上看似漲了10倍,但仔細算下來,日均費用沒有超過3元,是在國家允許的合理范圍內的。
“生產成本急速上升,藥企壓力太大了。”該醫藥人士無奈地說,并將矛頭直指“原材料控銷”。據了解,目前國家嚴格控制原料藥生產批準文號,獲批生產原料藥的廠家數量少,一旦生產廠家結成聯盟或經銷商形成聯盟,控制市場上原料藥的供給,人為提高原料藥價格,就會大幅提高下游制藥企業的成本。例如,某種低價藥有生產批號的企業可能近十來家,但由于原料藥的控銷,真正能拿到原料投入生產的企業也許只剩一兩家,從而加劇了低價藥的短缺。
“有些低價藥的原材料被個人或者財團壟斷后,奇貨可居,價格被哄抬了,對于這種行為價格管理部門要堅決予以打擊,但如果是因正常因素影響導致成本上漲的,要允許企業合理地調節價格。不要妖魔化漲價。”該醫藥人士稱。
另一方面,該醫藥人士也指出,現行的藥品招標制度對低價藥也并不“友好”。一些用量小、市場需求不大但效果顯著的低價藥,并沒有鋪設銷售網絡的能力,只能依靠進入醫保目錄來保證銷量,而醫院招標過程又會將藥品價格盡量壓低,使得企業獲利空間過小,不得不根據市場情況進行調節生產甚至放棄生產。
據悉,經過集中招標、聯合議價后,藥品價格普遍會下降10%-15%。原本低價藥價格就低,量不大,再加上招標砍價,兩頭擠壓,藥企“心一橫,干脆不做了”。
破解 可采取定點生產等措施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郭云沛指出,政策上雖然允許了對低價藥適當提價,但在實施過程中,各省局藥品招標平臺仍然未能完全“尊重藥品的價值規律”,低價藥被壓價情況嚴重,打擊了企業的積極性。
郭云沛表示,要解決低價藥的短缺問題,應理順低價藥審評、招標、采購、配送、支付等環節的工作,并建立一個已發生短缺或可能短缺的藥品目錄清單,進行分類管理。
對于分類管理,郭云沛建議,應對國家日均費用不超過3元(西藥)和5元(中藥)的低價藥,直接在省局招標平臺上掛網,不設“最低參考價”,讓臨床醫療機構和生產企業直接進行談判交易;對于臨床必備且不可替代的搶救藥,罕見病用藥以及一些小品種藥,即使其日均費用已經超過了國家對低價藥的要求,政策上仍然要有所傾斜,可采取此前各省中標的平均價做基準數進行招標,招標過程中要“網開一面”,不強制降價;對于沒有企業應標或者棄標的低價藥,要及時摸清信息,由招標部門直接和企業約談,通過價格談判的方式,以合理的價格滿足企業和醫院雙方的需要。
“相關部門除了讓低價藥回歸到正常價格水平外,還可以在低價藥配送、稅收方面也給予一定的傾斜政策和財政補貼,以激勵其生產低價藥。”郭云沛稱。
面對低價藥頻頻短缺的問題,國家衛生計生委體改司副司長姚建紅表示,廉價藥短缺問題成因復雜,可采取納入目錄管理、建立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定點生產、改革價格管理等措施來應對。
據悉,低價藥定點生產試點從2014年起開始實行,首批納入試點的包括了治療甲亢的甲巰咪唑、治療麻風和皰疹樣皮炎的氨苯砜等七種短缺低價藥。去年年底,又將地高辛口服溶液、復方磺胺甲噁唑、注射用對氨基水楊酸鈉3個品種納入試點。“在全國找幾大藥廠專門生產某幾種藥品,這樣量就比較大,量大以后就能夠盈利,所以通過定點生產的方式鼓勵企業生產。”姚建紅稱。
不過,姚建紅也表示,“解決短缺藥問題還需要在醫改這個大框架下有關部門共同努力,包括醫院、社會和藥品的生產企業一起努力。”
羊城晚報記者 陳澤云 豐西西 實習生 李思潔
編輯:趙彥
關鍵詞:青光眼手術 標配藥斷貨 低價藥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