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中小制造企業成跨境電商出口生力軍
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外貿出口總額2.09萬億元,同比增長11%,迎來“開門紅”。在推動外貿產業迎來向好態勢的諸多因素中,我國外貿企業抓住互聯網契機加快線上線下融合,占據了重要位置。不論是國內平臺還是國際平臺,不論是B2B還是B2C,很多中小制造企業都踏出了向跨境電商轉型的關鍵一步。
“過去一年多來,國內很多企業越來越不拘泥于傳統的、常規的外貿出口方式,而是在不斷嘗試新的銷售渠道,他們已經成為國內跨境電商出口的‘生力軍’。”國際貿易平臺企業環球資源電子組總裁黃譚偉日前在廣州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2017年1月中國出口制造業展望調研的數據也顯示,目前,81%的供應商使用B2B的外貿渠道,47%的供應商使用B2B2C的渠道,29%的供應商使用B2C的渠道。
從3月下旬開始,涵蓋廣州、深圳、東莞、香港等地的大珠三角區域再次迎來一年的展會旺季,一系列以電子信息、家電、機電等產品為主體的大型貿易展會將在這些城市陸續舉行。來自各方的信息顯示,依托智能制造、“互聯網+”等新經濟因素推動,我國消費電子、機電、家電等領域產品仍然保持較強競爭力。
但和此前不同的是,很多國外買家在抵達展會現場之前可能就已經通過各類電商平臺,對中國企業推出的新型產品有所了解甚至基本確定意向;而在他們抵達之后,包括廣交會在內的諸多展會已經準備好了全新的移動終端和APP,幫助他們“按圖索驥”,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接觸更多的“中國制造”。
在黃譚偉看來,市場環境多變、海外買家需求多元以及銷售渠道改變是國內外貿企業加速創新的外部推動力。黃譚偉說,環球資源展開的調查顯示,截至去年,開通網絡銷售渠道的國際買家占比已經達到60%,包括沃爾瑪這樣的線下零售巨頭也建立起了自己的電商渠道,這就刺激中國外貿企業特別是以往等待別人上門采購的中小企業加快“上線”,以爭取更多商機。
此外,線上渠道也為“中國制造”降低外貿出口成本提供了幫助。德國萊茵TUV大中華區電子電氣產品技術與研發服務總經理羅黎說,在傳統外貿模式下,國際買家在采購過程中往往需要派駐人員到中國企業和工廠進行實地檢查,但隨著線上渠道的完善,現在已經形成了“國內工廠入駐電商平臺,第三方出具檢驗檢測報告、國外買家線上審核”的新模式,包括圖片、視頻在內的實時查詢可以有效減少雙方人員往來成本和時間消耗,進而提升貿易效率。
“跨境電商促進了跨行業、跨領域的融合,傳統外貿業務在網絡平臺上實現了信息共享、資源整合,使信息更加透明,去年有的中小企業通過電商平臺的出口增長超過了1000萬元人民幣。”他說。
此外,也有中小外貿企業表示,對于自主品牌出口而言,傳統貿易模式往往因推廣成本高昂、渠道鋪設困難而難以實現,但使用跨境電商平臺幾乎不存在這方面的困難,“企業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更好地掌握市場信息,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
據羅黎介紹,在快速增長的跨境電商行業中,大部分企業仍是走常規B2B模式,以阿里巴巴、環球資源等大型外貿網絡平臺為依托,尋找海外買家;或者通過eBay、亞馬遜等平臺,嘗試線上零售出口;此外,也有部分企業開始自己建立電商平臺,“例如平衡車、智能穿戴等行業在跨境電商領域開始走向專門化,以自有線上渠道進行小規模、單品類的出口。”
廣州敏視數碼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產品是車載電子系統,出口市場主要在歐美地區,企業總經理石錫敏說,線上平臺和線下渠道的融合對于該公司近兩年的產品創新和市場拓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我們通過網站進行產品宣傳與推廣,另一方面,我們的產品如果有了新的創新點,也會立馬將其展現在電子商務平臺上,客戶很快會做出反饋,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客戶的需求,然后據此進行改進創新。”石錫敏說,目前該公司有近七成的產品都是通過網絡平臺尋找到客戶。
廣州海葳特科技有限公司是主要經營音頻類電子產品的企業,據其總經理李晚平介紹,該公司早期的國外市場主要集中在南美洲,目前已開拓了歐美市場。近兩年,該公司線上和線下出口占比已達到1比1。
黃譚偉說,展望未來,珠三角等地中小制造企業“觸網”的比例必然越來越高,對于它們來說,B2B和B2C模式各有優劣,企業應當按照自身的產品特點、成本核算來選擇平臺,以形成最優組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企業 平臺 電商 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