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千家峒,永不消逝的瑤族精神家園
牧歸
千家峒瑤胞在跳長鼓舞
千家峒田園風光
“踏遍萬重山尋找千家峒,渡過千條河夢回千家峒。”10月底,廣西龍勝80多歲的盤仙株老人,帶著10多名兒孫來到江永縣千家峒尋根。
在千家峒盤王巨型雕像前,他們焚紙、燒香,祭祀自己的瑤族祖先。盤仙株老人激動地說:“這就是千家峒,是我們尋找了多年的老家!”盤仙株領著一家人,走進大溪源、大宅腹等古瑤民曾經居住過的村子,與當地瑤胞唱瑤歌、跳長鼓舞、喝油茶,深情敘說千家峒的過去和現在。
江永千家峒,歷史上曾經是瑤族的祖居圣地,在瑤族文明史上寫下了厚重的一頁,這里的傳說故事膾炙人口,這里的名山秀水讓人留連忘返。
在一個深秋晴日,記者走進了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一個洞,兩座山:
詮釋著千家峒古老的傳說
“官府公差把峒進,逼交皇糧送京城。人逢亂世難躲開,朝廷兵勇進峒來。瑤人退出千家峒,跋山涉水開路行”。遠遠就聽到瑤家人人會唱的《盤王大歌》。從那古樸、低徊的吟唱中,可以聽出他們遷徙的艱難。
從江永縣城往西北驅車5公里,見到了公路旁千家峒的入口——穿巖。和我們同行的楊仁里,從事民族事務工作30多年,曾擔任過縣民委主任,是瑤族文化研究的本土專家。他一下車就介紹起千家峒來:“在瑤族的語言中,‘峒’是指群山環抱的肥沃小平原,千家峒是指居住著一千戶或幾千戶瑤家的山間小平原。據瑤族古籍《千家峒源流記》記載,千家峒是瑤族先民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的聚居地之一。”
他指著前面窄窄的洞口說:“這是個天然石洞。傳說最早只有80斤重的牛才進得去。后來,瑤胞把洞口鑿寬了。現在,人過不用低頭,千斤水牯牛出進也不愁。”
從洞口進入,有一段30多米長的石縫通道,幽暗無光,走出通道豁然開朗,便到了洞旁的公路上。這時我們抬頭看到了石壁上有鋼釬印。“上個世紀60年代修筑公路時,把這面靠河邊的半邊石山炸開了,填進了河里。”我們隨即爬上穿巖山。穿巖山上,四周峭壁高達二三十米,地貌奇特,十分險要。一堵石墻把千家峒口圍得固若金湯。
相傳,元代大德九年(1305)3月,官府發現千家峒后,派糧差進來催交糧稅。糧官被好客的瑤民留下,熱情款待,每戶瑤民輪流宴請糧官,糧官3年不歸,官府誤認被殺,派重兵進“剿”瑤民。峒內12姓瑤民被迫反抗,在此筑石墻抵抗官兵,終因寡不敵眾而撤離。
站在高高的觀景亭中,極目遠望,映入眼簾的是那樣美麗動人:青峰環繞,綠水盈盈,一條條通村路環山抱水,一片片香芋田生機盎然,一幢幢瑤家樓鱗次櫛比。山如黛眉,水似眼波,說不盡的秀潤與嫵媚。這就是千家峒,美麗的瑤族桃花源。
“千家峒的美在山。這里的山很神奇,狀物逼真,有鳥山、馬山、白鵝山、獅子嶺、石狗巖、九牛戲水……最著名的當數鳥山、馬山。看,那就是鳥山。”楊仁里激情洋溢地介紹起千家峒的山來,并指著遠處的一座山峰說。在千家峒古本書上,有“鳥山”或“雞山”、“鳳山”的記載。
驅車繼續前行,進入中峒大宅腹村,我們一眼就看見一座山形態酷似駿馬。楊仁里介紹說,馬山是千家峒12姓瑤人在逃離千家峒前起誓重返家園的歷史見證。瑤族在逃離千家峒的前夕,許多大事,都是在馬山完成的。12姓瑤人在馬山羅坪廟聚會祭盤王;把1根牛角鋸成12截分給12姓瑤人各帶1截,約定500年后再回來。他們把6尊銅官埋在馬山平石巖口,并決定從楓木凹出逃的路線和時間等等。所以,千家峒古本書上都寫了“峒內以馬山為記號”、“馬山屁股有平石巖,平石巖口有石童子,高三丈三尺,八人一圍過,留作子孫作古記。”馬山的北面有馬頸大田,馬山的屁股有平西大田。馬頸大田、平西大田、南蛇大田、鵝頸大田就是《千家峒流水記》中的四塊大田。站在馬山頂上吹響號角,聲音可以響徹上、中、下3個峒。
一個長鼓,一個歌聲:
瑤胞始終不渝的追尋
“野羊撬,野羊撬,野羊撬斷梓木樹,梓木樹啊好控鼓,控個長鼓好風流。”激昂的瑤歌聲中,身著盛裝的7個人開跳了。一人手執朝笏,吹著牛角領舞,兩個人打起長鼓,兩個人吹蘆笙,一個人打小鼓,一個人打鑼。7人均繞方桌而舞,閃轉旋躍,蹲騰立跳,動作粗獷,山野氣息撲面而來……
“長鼓瑤人割不斷,子子孫孫要歸源。”楊仁里告訴記者,講瑤族,人人都知道《盤王大歌》和長鼓舞是象征,他們本身是瑤族遷徙史的產物。瑤民逃亡前跳起長鼓舞祭盤王,約定有朝一日散而復聚時,將12截牛角合攏,吹響3聲,方可入峒,并宣誓500年后,子孫后裔漂泊到天涯海角,也要回千家峒團聚。
此后,瑤家人一直在深山密林間,加之封建統治階級的驅趕和掠奪,他們比同為游耕民族的苗族的遷徙更為頻繁。但是,他們從不喊苦和痛,他們唱歌。唱給山聽、唱給河聽、唱給自己聽。只要一開口唱歌,便忘掉了憂愁。田里插秧要唱《插秧歌》,上山采茶要唱《采茶歌》,喝酒要唱《酒歌》,山坡上起荒還要敲起鑼鼓,一人領唱,眾人合唱,還有壽歌、喪歌、孝歌……
“郎在高山打鳥玩,妹在河心洗韭菜。郎要韭菜拿幾把,要想攀花夜里來”。這是瑤家姑娘對小伙唱的情歌,熱烈火辣直白,就在田間地頭,在彎彎山道,從心里喊出來。
“只要唱起歌,瑤人就不覺得苦,更珍惜生活的甜。”楊仁里說,在此后的一次一次的遷徙中,能歌善舞的瑤族同胞把記憶和心酸都融入到了瑤歌和長鼓舞里,滿懷著對祖先的懷戀和對千家峒的向往。
元朝以后的漫長歲月里,瑤族人民逐漸形成一種強烈向往千家峒的民族心理,即希望重返千家峒居住,過從前那樣的生活。在這種民族心理支配下,許多瑤族群眾跋山涉水,不畏艱險,到處打聽12節牛角的下落,通過各種方式尋找千家峒故地。
1931年,廣東連山、連南等縣瑤民,或只身,或三五成群,或兄弟結伴,離鄉背井,翻山越嶺,到過浙江、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的很多地方,依據老人的傳說和古籍的記載,尋找千家峒故地。
1957年3月,在廣西恭城縣觀音鄉周先隆組織下,聯合灌陽、荔浦、富川、陽朔等縣的瑤民36人,從恭城縣觀音鄉獅塘村出發,沿都龐嶺步行,翻山越嶺抵江永縣大遠瑤族鄉,發現這里周圍青山渺渺,千年古樹參天,中間是一塊大盆地,便認定這里就是千家峒,并在盤王廟中祭祀自己的祖先,發誓一定要返回故園——千家峒。8天后,他們回到家鄉向鄉親們報喜。不少瑤民聞訊后,決心聯合起來搬回千家峒居住。后經當地政府做工作,才使瑤民安定下來。
1982年11月到1985年5月,中南民族學院政治系講師宮哲兵先后6次到中國南方各省的瑤家山寨進行調查和訪問,廣泛收集了瑤族民間保存的《千家峒》各種手抄本,并對手抄本中提及的地理特征,進行了反復的調查和考證,于1985年編輯出版了《婦女文字和瑤族千家峒》一書,首次以學者的視點提出了瑤族千家峒故地就在湖南省江永縣大遠瑤族鄉的觀點。1986年5月18日至22日,中南民族學院政治系和江永縣人民政府聯合在江永縣召開“瑤族千家峒故地問題座談會”。來自湖南等7個省、市、自治區研究瑤史的專家、學者共43人,取得一致意見,認定大遠瑤族鄉就是瑤族千家峒故地。1987年10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大遠瑤族鄉改名為千家峒瑤族鄉。2002年11月19至23日,湘粵桂3省(區)10縣(市)第6屆南嶺瑤族盤王節暨江永女書國際研討會在江永隆重舉行。來自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國內各地瑤學專家、學者代表40多人,參加“南嶺瑤族地區旅游資源開發與瑤族經濟及發展”為主題的瑤學研討會,會議確定江永千家峒為“瑤族古都”,提出構建瑤族尋根文化的框架,啟動千家峒的尋根文化旅游,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的建議,在國內外產生良好的影響。
之后,世界各地瑤胞紛紛前來尋根問祖,尋根文化逐步興盛。楊仁里接著說:“瑤族敬奉盤瓠為祖先。瑤民居地多建盤王廟,設盤王的生日即農歷十月十六日為盤王節。”每逢這一天,以一村或數村聯合舉行還盤王愿,以表達對盤王的敬仰和崇拜,祈求保佑平安,吉祥如意。不少海內外瑤胞也在這一天前后回到千家峒團聚。
一家三代苦苦尋找:
“天涯海角,也要回千家峒”
“為什么全世界的瑤人都會唱千家峒的古歌,為什么瑤人代代相傳一本《千家峒源流記》?為什么他們一次次尋訪千家峒,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當我們見到被譽為“千家峒的精神標桿”的趙德標時,趙德標連珠炮一般發問。
“我把千家峒看得比命還重要。無論如何也要回到千家峒!”趙德標濃濃的荔浦口音里略帶一點千家峒音。我們的來訪,勾起了趙德標無數的記憶。
75年前,趙德標出生在廣西荔浦縣葡蘆鄉萬全村。從他記事起,爺爺趙玉林那一輩的人就開始四處尋找千家峒。趙玉林從前輩傳給他的一本叫《千家峒源流記》的古裝書中得知,千家峒是瑤族歷史上最重要的居住地之一,是瑤族人民的幸福樂園。關于千家峒故地,盤瑤內部傳說不一。世代瑤家兒女四方尋覓均是無果而返。同樣,趙玉林也不例外,過平樂,穿恭城,出廣西,進湖南,多年來尋找千家峒都沒有成功。
趙德標出生后,趙玉林便叫來趙德標的父親趙如田說:“現在你做了大(父親),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該對你講了”。接著趙玉林給兒子講了千家峒的故事,然后鄭重地將《千家峒源流記》傳給兒子,囑咐他繼承前輩的遺志,繼續尋找千家峒。趙德標的父親趙如田最后一次外出尋找千家峒是在1956年,那一次他步行走過永福、桂林、興安、全州,行程1000余公里,最后仍然空手而歸。
那一年,趙德標已是16歲的青年了,他滿懷信心地對父親說,我長大以后一定要找到千家峒。1982年夏天,趙德標的家來了兩個純樸厚道的山里人,他倆說千家峒就在湖南道縣他們家附近的高山上,并留下了地址。當年8月,趙德標就如約來到道縣,登上了都龐嶺上的韭菜嶺。登上山頂,趙德標覺得這里不像書中描寫的千家峒,于是決意回廣西繼續尋找。
1982年秋天,趙德標再一次上路,這次他發誓:不找到千家峒決不回家鄉!在途中,他遇到了來自江永縣大遠鄉的趙順旺兩兄弟,巧合的是他們也在到處打聽千家峒的所在地。隨后,趙德標隨趙順旺來到了大遠鄉做客。在此,他驚奇地發現,這里與書中的千家峒有幾分相似,于是拿出《千家峒源流記》仔細考察核對:四周是山,當中一塊平地,平地分上峒、中峒、下峒3塊,一條小溪穿峒而過,終年不涸,書中記載的馬山、穿巖等十幾個地名居然一字不差地對應上了。當趙德標把發現千家峒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帶回家鄉廣西荔浦時,全縣都沸騰了,人們奔走相告,并成群結隊到江永大遠鄉尋根訪祖。
“找到千家峒后,如何才能到這里安家落戶呢?這讓我為了難。”趙德旺想到了要把女兒嫁到這里來。于是,他便在大溪源村考察起女婿來,當年相中了一位叫趙衛生的小伙子,經女兒趙回秀同意后成了親。趙德標趕回家鄉,變賣了房屋、土地和一切財產,帶著全家7口人搬到大溪源村安家落戶。從1982年至今,趙德標在千家峒一待就是30多年,他再也沒有回荔浦。
說起江永今年舉辦盤王節的事,趙德標充滿期待,他說,要是能再建一座盤王殿就更好了,那時候,全世界的瑤胞都能回千家峒來尋根祭祖。
斗轉星移、人去物非,然而,湮不滅的是文化,割不斷的是親情。千家峒每年都要迎接一撥又一撥從遠方歸來的瑤胞后裔。他們當中,有鬢發皓然的老者,有年輕的伴侶,他們還沒有看過千家峒是什么樣子,回故土一游,成為他們夢寐以求的愿望。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千家峒 瑤族 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