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特稿 本網特稿
基礎教育師資培養新模式:學科基礎知識+教育科學訓練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6日電(記者 呂巍)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已經走過普及階段,進入鞏固與提高的發展階段,這就對作為優質教育第一要素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綜合改革和深化發展必然需要與之配套的適應時代要求的基礎教育師資培養模式。但是,我國目前的師范教育師資培養體制卻并不能滿足教育實踐對師資的新需要,難以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要求。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朱曉進深有感觸。“師范院校本身只管師資的培養環節,其他一概不用過問,這使得師范院校難以為一線教學實踐提供及時而有效的師資培養和供應。比如現在高中課程多樣化發展,不同學科、課程的專任教師出現結構性余缺和結構性需求波動,師范院校卻不能及時知曉并做出迅速改變。”
“學科教學和教育專業訓練之間也存在矛盾。”朱曉進說,師范教育體系是在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進行教育專業訓練,不但要掌握所學學科的基礎知識和經典理論,對該學科的前沿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同時,教育專業素養也要進一步提高和養成,這就使得師范類的學生要比非師范類學生花更多的學習時間和精力同時進行兩者的學習,學習效果很難保證。
朱曉進還提到了全科教師短缺的問題。他說,以前的中等師范學校培養的小學教師很多都是全科教師,到了小學能夠勝任多門課程的教學工作。中等師范學校升格成大專或本科之后,基本都采用大專院校的分專業培養模式,原來的全科教師培養模式逐漸消失。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小學都在開展各具特色的教學改革,全科教師在這些小學課程教學中的獨特優勢愈加顯現出來,尤其是在一些試行“包班制”教學體制的小學,全科教師更是幾乎成為必需,但現在的小學已很難招到全科教師。
今年兩會,民進中央提交《關于改革基礎教育師資培養模式的提案》,呼吁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建立開放的多樣化師資培養模式。
提案建議打破封閉單一的師范教育體系,建立多元化的“4+1”或“4+2”教育專業碩士,乃至教育博士的師資養成新體制。就是不再區分師范或非師范專業學生,在本科階段4年中,學生在數學、物理、文學等學院集中精力學好學科基礎知識,并了解本學科的前沿知識。有志于從事教育工作的本科畢業生,在碩士1年或2年中,進入專門的教育學院或師范學院,接受專業的教育科學訓練。
民進中央認為這種模式既有利于學生扎扎實實地學好學科知識,也有利于他們更好地接受教育專業訓練。還可以逐步將教育專業博士(EdD)納入我國師資培養的新體系,為我國基礎教育的鞏固提高培養和提供更高層次的優質師資。
“除此之外,還應完善配套制度,保障綜合、開放的基礎教育師資養成模式的建立和順利運轉,比如完善的教師資格證制度和教育專業碩士招生錄取制度。”民進中央表示。
2015年實施的以國標、國考、不分師范和非師范為特點的新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已經為我國建立一個開放的教師培養新體制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條件。但是,現在的資格證制度缺少見習和實習環節,朱曉進建議規定通過國家的教師資格考試后,必須經過教育見習和實習之后,才能頒發教師資格證書。“教育專業碩士的錄取條件和培養標準也應明確,規范教育專業碩士的招生和培養過程,建立和完善教育專業碩士培養的質量保障體系。”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