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聚焦"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

2017年03月16日 09:39 | 作者:張磊 崔呂萍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6日電(記者 張磊 崔呂萍

編者按:

近幾年,我國經濟呈現明顯的“脫實向虛”趨勢,關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

什么是實體經濟?什么是虛擬經濟?兩者又是什么樣的關系?

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看,實體經濟是基礎,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二者相互依存,互相推動。

同樣,從東方哲學來看,金融經濟好比是水,實體經濟好比莊稼,水流向哪里,哪里的莊稼就長的好。假如沒了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應該如何共存,如何均衡發展?虛擬經濟如何支持實體經濟?

兩會期間,本報特別策劃,專訪全國政協委員當中實體經濟的代表人物和金融業的代表人物,旨在為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貢獻一點綿薄之力。

timg (4)


實體經濟的代表人物

曹德旺:全國政協委員,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團,目前是全球最大汽車玻璃供應商。他是不行賄的企業家,自稱“沒送過一盒月餅”,以人格做事,他是行善的佛教徒,從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計個人捐款已達80億元,認為財施不過是“小善”。

記者:曹委員您好,去年年底,您因為在美國投數億美元建廠,被卷入“跑路”的輿論漩渦。其實,了解您的人都知道,您在全球許多地方都有投資,具體是什么情況,正式采訪之前,您可以借此機會向讀者澄清一下。

曹德旺:福耀集團成立于1987年,經過30年發展,在全國16個省市建有生產基地,且俄羅斯、美國、德國等海外項目也已建成投產,福耀集團每年將三分之二的投資放在國內,三分之一的投資放在國外。作為中國汽車玻璃的高級供應商,企業的發展戰略是依托全球供應鏈,實現全球化供貨。

近30年間,福耀公司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鄉鎮企業,發展成跨國集團,“走出去”投資恰恰反映了民營企業的底氣和信心。部分媒體此前報道我在美國投數億美元建廠,并非我要跑路。而是應汽車廠的生產要求,成為美國汽車生產商的主供應商,必須要在當地建廠,保證原材料供應。中國企業有資格作為國外汽車生產商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到美國設廠,我感到光榮和驕傲。

記者:您幾十年一直堅持做實體經濟,您建立的玻璃王國做到了世界第一,終結了中國汽車玻璃市場100%依賴進口的歷史。您對振興實體經濟一定有很深的感悟吧?

曹德旺:我們國家現在提出的振興實體經濟,應該和美國提出的恢復制造業大國是一樣的。

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是看它的國土面積,人口多少,有多少軍隊,有什么武器,這都不能代表強大。

那什么是真正的強大?2001年的達沃斯論壇上給出了答案:一個國家的GDP總量和GDP的可持續化能力。因素之一是國家的能源、淡水、礦產、土地資源等能否滿足經濟高速發展的需求。因素之二就是看品牌,這個國家有多少知名品牌,而這品牌背后就是制造業的動力。像日本那么小的國家,就有幾千個國際知名品牌。

從這點來看,我們就能意識到制造業在國民經濟的地位。大到飛機大炮,小到農用的收割機等等,一切都離不開制造業。制造業的強大,才會讓這個國家真正強大起來,我們應該恢復制造業,向制造業發展。

記者:您剛才談了制造業的重要性,那么,我們國家目前的實體經濟是什么狀況?應該如何振興和發展?

曹德旺:目前,經濟脫實向虛,我們要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首先要加強全民對制造業重要性的認識。第二,適當調低GDP的增長速度,從管控要素著手,提高制造業競爭力,有利于發展實體經濟。GDP增長速度太高實際上不科學,會影響到環境要素成本的上升,企業的人工、資金、材料、物流和管理成本都會上漲,這就大大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

此外,實業之所以脫實向虛,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企業成本太高不賺錢,所有的人都去搞金融。而從金融行業來看,應該給企業創造比較好的融資環境。大家應該明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虛擬經濟產生于實體經濟,它要服務于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基礎這個原則不能變,金融企業應該把更多的能力和資源投入到支持實業發展上,而不是在自己圈內循環、賺錢。資本市場必須從實體經濟的內在需求出發,發揮優化資源配置、引導要素流動等,才能為實體經濟的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

記者:對于實體經濟自身的發展壯大,您有什么建議?

曹德旺:“供給質量”仍然是振興實體經濟的命脈。如今,實體經濟存在結構性失衡,關鍵還是供給的質量和效益上不去。跟國外相比,我們的一些產品輸在了源頭上。比如同樣工藝的一把剪刀,競爭力若不如國外,那是鋼的問題,不是刀的問題。如果不從源頭上解決,質量將難以提升,一定不能讓實體經濟死在質量上。比如,由于缺乏質量過關的原片,我們不得不從美國買回原材料來生產。從2月份開始,福耀已從美國進口一萬噸玻璃原片。當下,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全球化和轉型升級都是發展的機遇,企業家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好轉型發展的實踐者。

楊元慶:全國政協委員,聯想集團董事長,國家高級工程師,享受政府專家特殊津貼,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企業家協會理事,中國科技大學客座教授,未來論壇創始理事。

記者:我國經濟“脫實向虛”,實體企業家都體會到了這種“徹骨之寒”,您應該也有一些體會吧?

楊元慶:近幾年,我國經濟呈現明顯的“脫實向虛”趨勢,社會資本加快由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向以金融、房地產為代表的的虛擬經濟轉移。這一問題已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家也明確提出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

經濟“脫實向虛”的原因是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遠遠低于虛擬經濟。從實體經濟自身發展的角度看,既有產能過剩、融資難、融資貴、成本負擔過重等方面的影響,也與我國制造業處于結構轉換陣痛期,低成本競爭優勢削弱,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密切相關。

記者:實體經濟有如此癥候,您覺得應該如何對癥下藥?

楊元慶:盡管實體經濟整體上困難重重,但是符合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方向的領域卻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也是資金投入的熱點。因此,解決脫實向虛的問題,既要降成本、減負擔,讓實體經濟輕裝上陣,抑制資產泡沫和虛擬經濟過熱,也要堅持供給側改革,通過發展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增強實體經濟的競爭力、培育增長新動能,逐步改變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懸殊的投資回報率差距。另外,需要解決科研計劃實施‘兩張皮’現象”,科研創新方面企業參與程度弱,資金使用效率和成果轉化率有待提高,建議今后在制定國家科技和產業發展規劃時,更加廣泛地征求企業意見,進一步擴大企業在國家創新決策中的話語權,在科技創新計劃中充分反映企業的實際需求。

記者: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應該如何共存,相互促進、相互發展?

楊元慶: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液”,但資金瓶頸一直制約實體經濟發展,廣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我國融資成本居高不下,按照央行統計,大約是6%~8%。對一些小微企業來說,融資成本在10%以上都很普遍。要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必須完善金融服務,平衡金融部門與實體企業的利潤關系,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記者:您能否結合聯想自身實踐,具體談談金融應該如何支持實體經濟?

楊元慶:結合聯想自身實踐,應大力發展依托大企業的產業鏈金融。大企業位處產業鏈的核心位置,有實際業務往來的上下游企業眾多,熟悉企業征信情況,便于開展基于貿易流的融資行為。建議國家鼓勵金融機構與符合條件的大企業合作,支持設立圍繞實體產業的供應鏈金融公司,開發相應金融產品,降低中小企業融資門檻和融資資本。國家還可探討設立政府專項基金,從源頭向產業鏈金融注入資金,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二是建立基于制造業核心企業數據的企業信用管理體制和信息平臺,將其納入國家征信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解決中小企業征信難題。三是進一步拓寬企業發展直接融資服務的平臺和通道,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除推進股票注冊制改革外,積極發展企業債券,加快推進改革試點,簡化審批程序。

記者:現在我們國家支持企業走出去,也拓展了實體經濟發展的新空間。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楊元慶: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海外新興市場成為企業發展的“藍海”,企業“走出去”步伐大大加快。然而,跨境金融服務發展滯后一直是阻礙“走出去”的一道坎。建議鼓勵商業銀行與開發性金融機構(亞投行、金磚國家銀行、絲路基金)緊密合作,以定向寬松、稅收優惠等手段,采用銀團貸款、委托貸款等方式支持“一帶一路”等項目投資,建立國際并購貸款、工程項目貸款、國際保理等一站式綠色服務通道。增強金融機構境外服務能力,簡化商業銀行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及并購的審批核準手續,鼓勵支持其在“一路一帶”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業務布局,努力構建金融大動脈通道。建立部際協調機制,對重點行業和實體企業跨國并購的用匯提供便利,優先放行,支持我國企業加強對具有核心技術、核心資源的世界行業領先企業的并購。

金融業代表人物

車迎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銀行原監事長。

曾任中國人民銀行河南省分行副行長;中央金融紀工委副書記、監察部駐金融系統監察局局長,中國人民銀行紀委副書記、監察局局長;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黨委委員;國務院國資委派駐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等金融業界要職。

記者:“要綜合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合理引導市場利率水平,疏通傳導機制,促進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特別是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令金融業界人士印象深刻。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談如何讓金融“活水”澆灌實體經濟“之花”,而今年的關鍵任務可能是要疏通澆水的通道。您在金融領域工作多年,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如果實體經濟依舊感覺融資難、融資貴,那么金融“活血”可能卡在哪里了?

車迎新: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的天職。俗話說,金融和經濟實體是“魚水關系”,也是銀行明確的工作方向。但現在社會上反映“融資難、融資貴”的呼聲一直很高,迫切要求解決這個問題。對此,應該要高度重視。

首先,在資金短缺時代,融資難、融資貴這個問題是長期存在的。客觀上講一般發生在經營效益、經營管理不好的企業,也可能發生在一些中小微企業。其次,一些新辦企業,由于資本金投入、效益不明顯問題,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更為嚴重。

“資金是企業血液”,怎么使血活起來,問題卡在哪里。我認為,“卡”在融資不暢上,現在企業融資主要靠銀行,銀行也是企業,為了防范風險,取得經營效益,不可能向沒有效益保證企業融資支持。財政資金又不安排向企業投資。社會融資渠道不暢,導致這些企業融資難。如果向社會集資則會出現融資貴問題。若這些企業已經在銀行取得貸款,由于企業效益差,不能按時歸還銀行貸款,銀行加息也會加重企業負擔。

還有一種現象,就是金融內部資金循環,也是會加重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大型銀行融資門坎高,資金雄厚,中小型銀行融資利率高,中小銀行從事較高利率業務,在資金缺少的情況下,要向大銀行融資,金融內部的資金循環,在社會層面看,也會構成“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記者:您認為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怎么把金融資源引向企業?

車迎新:一是企業的融資渠道不能單一。國家應安排一些資金,扶植那些發展有希望,暫時資金有困難的企業,把企業風險降到最低限度,吸引金融資金流入企業。二是降低社會融資“門坎”。引導企在資本市場融資,讓企業上市、發債,在市場找資金,用企業擔風險形勢,吸引金融資源向企業流動。三是要改革金融內部考核體系,把支持企業發展做為重要考核內容,促進金融資源流向經濟實體。

記者:您談到改革金融內部考核體系問題,這個題應該怎么破?

車迎新:一是金融機構要把經營指導思想轉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上,修訂自身考核體系,把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放在首位,而不能把自身的效益放在第一位,使經營管理“指揮捧”更傾向支持經濟實體。二是監管部門要在監管指標考核上,把支持實體經濟作為重中之重,引導金融資源向實體經濟流動。三是盡快實施監管體制改革,促進金融企業健康發展。

梅興保簡介: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原總裁。此前曾先后任湖南省張家界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湖南省經貿委副主任、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科教組組長、中央金融工委辦公廳主任、中國銀監會宣傳部部長。

記者:金融業一直被人們視為賺錢行業,雖然伴隨利率市場化進程,金融業利潤空間在壓縮,但仍然有人認為這個領域的利潤高于實體經濟。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梅興保:金融是一種高端服務業。高端服務業的改革或者特殊服務業的改革,對于我們這樣大的國家,不能像一個城市國家那樣,比如說,新加坡就可以服務業立國,也可以靠金融。中國這樣大的一個國家,有著十幾億人口,我們不能只靠金融服務業。首先要明確,金融業的改革,是現代服務業的改革,改革是否成功,不能只看金融業能夠賺多少錢,創造多少利潤,而是要厘清關系,必須和服務的對象結合起來考察。同時,還要看我們的市場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的主體部分,是否通過金融改革提升效益,促進產業結構完善和升級,打造我國經濟結構的升級版。

記者:實體經濟“差錢”,但有的金融機構還在玩資金“空轉”,您認為其背后原因是什么?

梅興保:金融改革的切入點應當是服務好實體經濟,針對實體經濟最需要的“痛點”,布局其服務。但最近兩三年來,金融方面暴露了其價值取向的問題,以錢炒錢、脫實向虛的傾向十分明顯。特別是金融市場的一些主體,比如銀行、證券公司、信托、基金等機構,以理財和資產管理為名,以錢炒錢。這些年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于金融資源的需求量很大,使金融資源成為一種緊俏貨,誰能找到貸款,誰就能賺到錢,有的上市公司圈錢以后又委托理財,是典型的脫實向虛。

記者:一方面是大企業很容易拿到錢,另一方面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求解。這個世界性難題在中國是否能得到破解?

梅興保:我們從金融改革談起,金融改革要適應國家實體經濟的發展,當前最主要的切入點,其實就是小金融機構的門檻進一步放寬,要讓為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服務的金融加快發展。

另外,李克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涉及金融業的改革任務比較集中。我認為,要改變以當前信貸為基礎的融資結構,關鍵在于增強直接融資比例。

記者:中國金融監管改革也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上的熱詞。在混業經營邏輯深植市場之后,分業式監管是否也要“變局”?

梅興保: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是今年金融業的重頭戲。建議監管職能重新調整,原有監管中的“交叉地帶”、新發展起來的金融機構等方面,都應在新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中予以重點關注。監管應覆蓋“空檔地帶”,還要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并在新監管體制中做好協調和政策安排。

記者:您見證過中國銀行從“技術性破產”到剝離不良資產輕裝前進的歷程。當前,在處理“僵尸企業”的同時,銀行貸款也承受著一定的風險。這一次,要同時保證實體企業和銀行順利過關,我們有哪些新策略?

梅興保:在上一輪的不良資產處置中,政府扮演了推動者的角色,而在當前,很多銀行都是上市公司,股東結構較為多樣化,我們或者應該考慮用市場化的辦法來運作,比如稀釋一部分股權,來處置風險。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當前銀行業貸款質量并不像一些人說的那么嚴重,同時,也不能單純認為不良貸款率高的銀行風險就大,低的銀行風險就小,有些銀行存在資產斷裂的風險。

另外,我建議加快推進債轉股。債轉股不僅是債務關系的處理,還是幫助實體經濟度過難關的重要手段。據我觀察,以往債轉股大多數債權回收情況都非常好。而債轉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實施起來遇到困難,主要原因在于多方利益糾纏其中。

整體來說,債轉股標的選擇和債權資產的評估定價,應以專業性機構為主體來做。對于專業性機構的資金壓力,建議由中國人民銀行給予一些再貸款資金支持,可以由多個相關部委設計出具體的實施意見來推進債轉股。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實體經濟 虛擬經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