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以開放發展引領經濟全球化步入新時代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人民日報:以開放發展引領經濟全球化步入新時代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要思想
3月5日,習近平同志在參加兩會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要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這一重要講話迅速引起熱烈反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國際國內多個重要場合闡述了中國將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要思想,不僅指出中國將大力建設共同發展的對外開放格局,而且指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要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這些重要論述既為我國堅持開放發展指明了方向,又撥開了籠罩在經濟全球化上空的陰霾,表明中國將努力以開放發展引領經濟全球化步入新時代。
堅持在開放中發展,讓經濟全球化更可持續
習近平同志指出,“世界經濟的大海,你要還是不要,都在那兒,是回避不了的。想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反全球化的呼聲,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足,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這些重要論述深刻表明,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中國將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以開放發展推動經濟全球化持續健康發展。
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一些發達國家為了擺脫經濟社會困局,錯誤地認為從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急流勇退是制勝法寶,有的貿易大國甚至舉起了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大旗。這些不同程度的逆全球化行為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歷史已經證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困擾世界的很多問題,如國際金融危機、難民潮、網絡安全與治理等,根源并不是經濟全球化;解決這些問題,恰恰需要推進經濟全球化,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促進各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持續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
中國堅持開放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積極推動自由貿易,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構建互利共贏的全球價值鏈,培育全球大市場,對全球經濟、貿易、投資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大,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引擎。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過30%。中國已連續數年穩居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地位,成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1982年—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達到28.83%,為同期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增速的近3倍。中國對外開放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大量的資本、豐富的產品、寶貴的合作機會,為全球貿易、投資增長提供了重要動力。
中國積極推動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促進經濟全球化更可持續。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作用,也存在一些不足。要想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消解其負面影響,必須順應大勢、主動作為,推動更高層次的開放。開放是中國經濟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經濟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順應歷史潮流,實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努力引導經濟全球化持續健康發展。為此,中國不斷豐富對外開放的內涵,主動提高服務業和制造業開放水平,拓寬開放廣度與深度;擴大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構建沿邊地區開放新平臺,優化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全面推進雙向開放,促進國內國際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大力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
堅持在開放中創新,讓經濟全球化更有活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世界經濟面臨的根本問題是增長動力不足。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必須在創新中尋找出路,只有敢于創新、勇于變革,才能突破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瓶頸”。這些重要論述深刻表明,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動力和出路在于創新。只有堅持在開放中創新、在創新中尋找動能,才能讓經濟全球化更有活力。
經濟全球化亟須新的創新動力。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處于深度調整階段,總體增長乏力,一些發達經濟體呈現低增長、低通脹、高失業、高負債等特征,缺乏持續而強勁的經濟增長動力。以全球貿易、投資為主要表現的經濟全球化由于傳統動力衰減而呈現發展放緩態勢。過去的兩大開放動力(貨物貿易需求擴張和發達國家制造業轉移)逐漸弱化,全球對外投資面臨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強,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發展亟須尋找新的動力。當前,以數字信息技術創新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些將給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推動各國和世界經濟增長,要向創新要動力,把各國促進創新的力量匯聚起來,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數字經濟發展的歷史性機遇,為世界經濟增長開拓新空間、增添新動力。同時,推動宏觀經濟政策創新,把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結構性改革政策有效組合起來,努力擴大全球總需求,全面改善供給質量,鞏固經濟增長基礎。
中國堅持在開放中創新,努力為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注入創新動力。創新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底色。我們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求真務實精神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從創辦經濟特區到沿海城市開放,從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到沿邊內陸地區全面開放,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這一系列創新實踐為發展中國家開放發展提供了鮮活的中國經驗。今天的中國已經步入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的新階段。中國堅持在開放中創新,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業態創新為重點,積極發展新型貿易業態;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在促進本國新動能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為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創新動力。
堅持在開放中共享,讓經濟全球化更好聯動
習近平同志指出,“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中國人民張開雙臂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這些重要論述深刻表明,經濟全球化的利益不應由部分國家享有,而應由世界各國共享;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不應是部分國家的獨角戲,而應是世界各國聯動的協奏曲。中國發展得益于向世界開放,世界發展也得益于中國的開放。
中國在開放發展中實現與世界經濟的融合與互動,既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近30年來,“中國制造”促進了全球制造業迅速發展,深化了全球產業分工。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約1/40;如今,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已接近1/4。開放的中國市場也為各國企業利潤增長提供了重要源泉。1998年,中國的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僅為212.5億元。到2014年,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達到1.06萬億元,年均增長27.7%,眾多外資企業分享到中國的開放紅利。
聯動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世界的發展需要聯動。今天的世界是利益高度融合的命運共同體,各國發展緊密相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協調合作是必然選擇。然而,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一些發達經濟體不是與其他國家合作以共渡難關,而是忙于關自家的“院門”。英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全球貿易預警》報告顯示,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2008年到2016年對其他國家采取了600多項貿易保護措施,僅2015年一年就采取了90項,位居各國之首。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害人害己。習近平同志指出:“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只有堅定不移發展全球自由貿易和投資,在開放中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堅持協調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把共享發展作為開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讓經濟全球化更好惠及各個國家、各國人民。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要堅定不移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要下大氣力發展全球互聯互通,讓世界各國實現聯動增長,走向共同繁榮”。發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中國在開放發展中始終致力于讓世界各國的發展機會更加均等、讓發展成果由各國人民共享。為此,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戰略、市場、產業、項目有效對接,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加強與相關國家互聯互通,推動基礎設施共建、資源技術共用、開放成果共享,努力引導全球經濟走向互聯互通的新時代。中國倡導和支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建設,這些金融機構已經開始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中國以負責任大國姿態參與國際事務,致力于提供更多全球性公共產品,促進經濟全球化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
堅持在開放中擔當,讓經濟全球化更加平衡
習近平同志指出,“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成員,理應平等參與決策、享受權利、履行義務。要賦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更多代表性和發言權。”這一重要論述深刻表明,每個國家都有發展權利,同時也都有不損害他國利益乃至促進共同繁榮的義務,全球經濟治理體制應當充分尊重各國發展權利并對各國履行義務形成約束,促使經濟全球化更加平衡。
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亟須推進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目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雖然作出了一些調整和變革,但仍然主要反映發達國家的利益訴求,本質上還是發達國家維護自身政治、經濟及安全利益的工具。在制定國際經貿規則時,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談判能力不對等、制定規則的話語權不對稱,這些規則大多沒有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利益和關切,許多標準的設定遠遠超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水平,致使發展中國家處于不利地位。隨著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和發展中國家實力不斷上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問題和弊端越來越明顯,不僅有失公平,而且不能反映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明顯不足。這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向不相容,對經濟全球化進程構成了嚴重阻礙。
中國的開放發展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地位,促進了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當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80%,中國的貢獻率達到約1/3。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經成為改變全球經濟南北失衡、推動經濟全球化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重要成員,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排名提升至第三位。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在國際經貿活動中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中國在國際經貿規則和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有力促進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了經濟全球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中國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加平衡。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過程中,中國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推進區域、次區域框架內貿易、投資、服務的便利化和自由化進程。維護世界貿易組織在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中的主渠道地位,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加平衡。
習近平同志指出,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領導者應有的擔當,更是各國人民對我們的期待”。面向未來,我們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堅持開放發展,以實踐豐富理論、以開放完善制度、以擔當彰顯責任,努力引領經濟全球化走向合作共贏的新時代。
(作者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09日 07 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全球化 開放 中國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