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互聯網+”為經濟發展培育新動能
【核心看點】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為了更好適應引領新常態,中央大力推進“互聯網+”行動,促進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組織變革和產業轉型,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
多措并舉激發創新活力
自《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出臺以來,社會各界反響熱烈,各級政府部門、產業界順應發展大勢,積極跟進,主動作為,為“互聯網+”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產業環境。
第一,重點領域均出臺了具體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既明確了階段目標、任務重點,也有具體措施。在農業、制造業、能源和物流四個轉型升級任務迫切的領域,“互聯網+”行動的重點是瞄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打造“互聯網+”現代產業新體系。在普惠金融、電子商務等兩個新興融合業態領域,“互聯網+”行動的重點是借助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服務業態,降低交易成本,延伸服務半徑,提升服務效率。在交通、益民服務和生態等三個人民群眾最為關切的領域,重點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服務模式,拓展服務渠道,開放服務資源,完善信息發布,促進生活方式綠色化。在人工智能、創業創新等兩個基礎支撐領域,建立和完善“互聯網+”領域技術創新平臺,構建支撐“互聯網+”行動實施的創新網絡,加快人工智能等技術率先應用,為推動我國新經濟發展匯聚新動能。
第二,各地結合自身特點制定出臺了促進“互聯網+”行動的實施意見。據統計,2015年中至今,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陸續發布了本地實施方案。各地推進“互聯網+”行動的突出特點是堅持改革創新和市場需求導向,更好地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和政府引導作用。工作重點是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打造“互聯網+”產業融合新模式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寬松生態環境,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
第三,夯實“互聯網+”發展網絡基礎設施。為有力支撐“互聯網+”發展,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寬帶網絡提速降費,改善網絡建設環境,優化網間互聯架構,開放電信業務市場,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推動網絡運營企業大幅提高網絡訪問速率,有效降低網絡資費。
第四,為“互聯網+”創造良好政策環境。進一步放寬社會準入,政府制定出臺了《互聯網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第一批,試行版)》,允許各類主體依法平等進入未納入負面清單管理的領域。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探索監管改革,既要包容業態創新、制度創新,又要防范風險,如對網絡約租車、網絡食品、網絡醫療等新業態出臺了專門管理辦法,探索覆蓋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管理模式。同時,對有些偏離正確方向、經營嚴重違規,有可能造成嚴重不良社會后果的,則要加強監管力度,促進行業規范有序發展。
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互聯網在促進制造業、農業、能源、環保等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取得積極成效。推進“互聯網+”行動,讓很多企業實現了技術跨越,將自動化、智能化提前并行實現。產業和企業成功的速度比過去快了很多,出現非常多的技術創新、業務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比如,一家大型的機床企業,利用互聯網平臺開發新一代數控系統,將每臺機床與公司聯網,可進行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有效提高了機床使用效率,并通過互聯網實現了與客戶的數據共享、研發協同。再如,一家小型的農機企業,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大大拓寬銷售渠道,線上銷售量占比逐年攀升。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行業分類,出現了融合性、跨界的新產業,如手機行業,一家年銷售額千億的企業可能沒有生產工廠,成為沒有制造工廠的制造商;一家家電制造商可能不再單獨建研發中心而轉為做平臺商,匯聚成百上千個中小企業在網絡平臺上進行研發,創造了開放研發、協同研發的新模式。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發展趨勢是以建立網絡平臺為依托,構筑數字生態系統,實現制造業、服務業深度融合。
基于互聯網的新興業態不斷涌現。“互聯網+”的核心價值是讓企業和商業的資產和活動形成可存儲、可分析、可連接的海量數據,基于這些數據又可開發出新的客戶、新的需求、提供新的服務,延伸服務鏈條,形成新業態。這類新業態近年來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如傳統的家具行業連接互聯網后,就出現家居訂制化的服務業,企業不再只是出售家具,而是幫助客戶進行家居甚至是生活設計。在交通出行領域,車路都越來越智能化,汽車的數據可以實時傳輸,這些數據在保險領域就催生了可根據不同消費者提供不同保險服務的互聯網汽車保險業務,在汽車維護領域就催生了可移動低成本的便捷維修服務商,在出行服務領域就培育出了一大批城市實時地圖服務、交通引導、分時租賃等新業務、新模式。新業態多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小企業已成為這一輪“互聯網+”行動的主力軍。
社會服務更加便捷普惠。我國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已經達11億左右,現在與人們生活相關的服務幾乎都能在網上得以實現。近年來,健康醫療、教育、交通等民生領域互聯網應用更加豐富,公共服務更加多元,線上線下結合更加緊密。特別是移動支付業務發展迅速,現在大城市甚至是一些小地方,人們出門可以不帶現金和銀行卡,很多地方都可以接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現在只要是我們能想到的可以基于互聯網提供的服務領域,每天都可能會冒出一些新公司出來,而且迭代快,創新非常活躍。消費者可能剛剛下載了一個可訂餐或可旅游的應用,隨后又會發現還有更好的新的應用,競爭可能會很激烈,但在互聯網大潮中,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創業者,都樂此不倦。
充分釋放技術革命巨大潛力
“互聯網+”正在深刻改變經濟運行和社會生活的組織和方式,可以說一場持久的技術革命已經拉開序幕。雖然我們看到了“互聯網+”的巨大影響和美好前景,但我們還沒有為這場技術革命做好充分準備。例如,信息基礎設施還不能滿足應用快速發展的需求,核心芯片、高端服務器、高端存儲設備、操作系統、數據庫和中間件等關鍵技術還比較薄弱,信息網絡重要設施安全防護和用戶個人信息保護還處于較低水平,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智能化應用的技術標準還不完善,社會征信體系建設長期滯后,等等。這些都是“互聯網+”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解決這些新問題的新對策。
進一步深化監管改革,釋放互聯網技術革命的新動能,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互聯網+”孕育了大量新組織、新業態、新產品、新商業模式,對政府的傳統監管體系形成了新的挑戰,包括:改變了傳統產業版圖,可能挑戰傳統監管存在的基礎;模糊了傳統產業邊界,可能挑戰彼此分立的監管體制;打破了服務提供地域限制,可能挑戰屬地分割的監管格局;改變了產業組織模式,可能挑戰政府直接監管商家的管理模式;數據海量增長和業務的頻繁迭代,可能挑戰傳統線下巡查監管模式。近年來,面對“互聯網+”的沖擊,監管部門開始探索和重塑監管模式,陸續發布了監管改革政策,但從總體上看,監管轉型尚處于起步階段。由于“互聯網+”的加速發展趨勢,我們必須加快推進適應“互聯網+”的監管轉型。監管轉型需要尊重技術創新、產業發展和市場運行的客觀規律,需要自我革命、廢舊立新,需要大膽創新監管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包括:重新審視政府監管的前提,動態調整監管對象和內容;堅持公平競爭的原則,實現線上線下公平競爭,促進全社會資源的高效配置;在加強部門間、層級間和區域間監管協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分散的監管資源,提高監管效率;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形成政府、企業和網民等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的治理格局;加強政府與企業間合作,借助企業的創新活力,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支撐監管和服務的精準化。
(執筆:馬駿 張永偉 馬源)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互聯網+ 監管 互聯網 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