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清代麥冬梅花紋銀手鐲結構精巧 絲扣接口嚴絲合縫
在宋代學者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曾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唐文宗李昂上朝的時候,突然想起來一件事,就問群臣:“詩中有‘輕衫襯跳脫’,跳脫為何物?”群臣面面相覷,答不上來。唐文宗笑了,說:“告訴你們吧,跳脫便是今天的腕釧。”而唐文宗所說的腕釧,則是現代人口中的手鐲。
手鐲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半坡遺址出土的文物中便有陶環、骨環和石鐲,可以說和現今的手鐲一脈相承。在這些手鐲上,先民已經開始雕刻一些簡單的花紋作為裝飾,具有一定的審美效果。商周時期,又有了玉制手鐲。在漢代,手鐲無論從材質還是紋飾上來看,都大為豐富。受西域文化的影響,戴在臂上的臂環較為流行,并且多個相連,盤繞成圈。唐宋時期,臂上戴的臂環和手腕上戴的手鐲,都很常見,已經成為婦女們最常用的裝飾品。到了元明清各朝,制作手鐲的材料大為豐富,金銀玉石都有,還有的進行鑲嵌,而造型也千變萬化,圓環型、串珠型、絞絲型、辮子型、竹子型等,應有盡有。直到今天,各式手鐲仍舊受到女人們的歡迎,經久不衰。一種裝飾品,能夠傳承幾千年之久而不衰落,也是一件令人稱奇的事情。
這只清代制作的銀手鐲(見圖),直徑6.1厘米,高1.2厘米,重16克,上面的紋飾很是精美,為“麥冬藏梅”。只見麥冬兩粒并排而立,稍后便是嬌艷盛開的梅花,麥冬和梅花穿插,圍繞手鐲組成一圈美麗的圖案。在手鐲三分之二處,有絲扣接口,能夠讓手鐲戴在手腕之上并嚴絲合縫。
麥冬為一種中草藥,是滋陰潤肺的上品,《神農本草經》上說其“久服輕身,不老不饑”,而《本草分經》稱麥冬可以“潤肺清心、瀉熱生津、化痰止嘔、治嗽行水”。梅花為耐寒之物,凌寒而開,象征著不向困難屈服的精神。麥冬和梅花的搭配,估計只是起到裝飾效果,并沒有什么特殊含義,因此,筆者在此也不做過分解讀。
在古代,手鐲常常作為定情信物。如果女子肯把手鐲取下來送給你,多半對你有情。《聊齋志異》有《白于玉》的故事,講述書生吳筠被偶然結識的好友白于玉接去在異境招待。宴間有四名女子乃絕色尤物,白生暗示吳生可以與其共赴云雨,吳生便選了和他有捉臂之交的紫衣女子。夜間,紫衣女子把腕上的金手鐲送給吳生作為紀念。等到天明吳生醒來時,才發現是一場夢幻,但手邊的金手鐲又在提醒著他昨夜經歷的真實性。吳生悵恨之下,突然對人間塵事感到厭倦,就有了尋仙問道的心思。
這只手鐲,流傳已逾一百多年的歷史,一定經歷過許多動人的故事,可惜已經散若煙云,無處可尋了。
編輯:陳佳
關鍵詞:清代麥冬梅 花紋銀手鐲 結構精巧 絲扣接口 嚴絲合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