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南水北調兩年70多億立方米長江水惠及8700萬人
全面通水兩年,七十多億立方米長江水惠及八千七百萬人
南水北調 調來的不只是水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中國水資源分布圖上,這個不等式令人糾結。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水資源量占全國河川徑流80%以上;而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量只有全國1/14。干旱!缺水!北方大地遍布對水的期盼。
調南水解北渴,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夢想變成現實。東中線工程全面通水兩年“大考”,水質全線達標,生態環境改善,受水區覆蓋京津兩市及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省的33個地級市,受益人口達8700萬人。這一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大戰略性基礎工程,取得實實在在的社會、經濟、生態綜合效益。
50年論證,12年建設,南水北調有多難?千里江水效益幾何?記者探訪沿線尋找答案。
一條解渴北方的“生命線”——
南水成“主力”,水質好了,水量足了,用地下水少了
一擰水龍頭,水就嘩嘩流出來。北方缺水,也許很多人看不見。
嚴峻現實不容忽視。地表水在衰減,據統計,華北地區上規模的21條河流,90%已經漸漸消失。地表沒水用地下,華北平原每年超采地下水60多億立方米。長期超采,地面沉降、河流干涸等生態危機接踵而至,發展付出的代價沉重。
“黃淮海水資源難維持可持續發展,調水是必然選擇。”水資源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說。
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兩年,70多億立方米長江水帶來什么?
一條調水線就是一條生命線!
供水結構在變。兩年來,受水區6省市利用南水置換,壓采地下水2.78億立方米。
在北京,南水占到城區日供水量近七成。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新聞發言人梁麗說,目前中心城區供水安全系數由1.0提升至1.2。“多用地表水、壓采地下水,”全市地下水埋深回升0.53米。
在天津,14個行政區居民都喝上南水,從單一“引灤”變雙水源保障,供水保證率大大提高。南水置換地下水,天津地下水位回升17厘米,改變了農業、環境用水“靠天吃飯”的局面。
在河南,累計分水22億立方米,36個縣區1600萬人受益。去年大旱,缺水的許昌盼來清水,一個周莊水廠保障市區95%的供水,用水高峰時群眾不用半夜接水了。
在河北,四條配套輸水干渠全部建成通水,石家莊、廊坊、保定、滄州等7個城市1140萬人受益。
在山東,東線工程累計調入水量11億立方米,兩條輸水干線再加上引黃濟青和膠東調水,在齊魯大地編制出“T”形大水網。未來,南水北調將成為山東最大的戰略水源,大大緩解水資源短缺矛盾。
供水水質在變。“水堿少了,口感甜了!”北京豐臺區星河苑小區居民王冬梅,拿出自家燒水壺現身說法。監測顯示,北京自來水硬度由每升380毫克降至120—130毫克。許多地方凈水器下崗。河北黑龍港地區,幾百萬群眾徹底告別飲用苦咸水、高氟水的歷史。
應急能力在變。2014年大旱,河南平頂山唯一“水缸”白龜山水庫見底,盼水、找水,這座百萬人的城市供水告急。關鍵時刻,南水北調應急調水,丹江水400里馳援,解了平頂山市的燃眉之急。
同樣大旱,蘇魯交界的南四湖湖底干裂,瀕臨危機。調水解渴,東線泵站開足馬力,長江水飛奔800里,讓久旱的南四湖再現生機。
面對種種質疑,南水北調兩年的實效是最好答案。“沒想到供水效益這么好,受益人口這么多!”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鄂竟平表示,設計之初,南水北調是作為補充水源的,而現在,南水北調成為了很多城市的主力水源,“這充分說明黨中央決策是科學的、正確的。”
一條攻堅克難的“調水線”——
難題交織,“中國智慧”筑起世界最大調水工程,成為流域治污典范
千里調水來之不易。南水北調從論證到建設運行,歷時60多年,一系列難題交織,許多都是世界級的,沒經驗可循,無參照對比,必須一個一個去攻克。
——這是科學民主的決策。
僅規劃論證就用了50年!原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局局長張國良回憶,從哪調水?調多少水?走什么路線?27位院士、6000人次專家,開了100多次研討會,對50多種方案進行比選。一次次觀點交鋒、頭腦碰撞,一次次跋山涉水、實地勘測,反復優化方案,終于將南水北調變成規劃藍圖。
——這是世界級難題的考場。
世界第一大輸水渡槽、第一次隧洞穿越黃河,第一次大直徑PCCP管道……難題前所未有。建設者們矢志創新,為保大壩強度,混凝土澆筑5年保持一個溫度;為保“咽喉”通暢,3公里長的穿黃隧洞測量誤差小于50毫米;為治“工程癌癥”膨脹土,在泥坑里一實驗就是3年……11年建設,63項新材料、新工藝,110項國內專利,南水北調人用“中國智慧”筑起世界最大的調水工程。許多技術創新都能應用到其他工程建設中。
——這是“天下第一難”的任務。
40多萬移民搬遷,四年任務、兩年完成,不只是簡單的數字概念。故土難離,作別魂牽夢縈的船歌帆影,這是怎樣一種離別?
移民可敬!他們“舍小家、顧大家”,離別故土。干部可敬!他們進千家門,排千家憂,讓政策不打折扣,成為移民的“貼心人”。平安搬遷、順利搬遷、和諧搬遷,“不傷、不亡、不漏一人”,一渠清水北上,飽含著他們的默默奉獻。
——這是治污攻堅的戰場。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會不會成污水北調?”建設之初,這樣的質疑不斷。
東線南四湖,入湖53條河流,過去幾乎全是劣Ⅴ類水。要讓魚蝦絕跡的“死湖”變清,被稱為“流域治污第一難”。
“先治污后通水”,水質達標成了沿線各地“硬約束”。江蘇融節水、治污、生態為一體,關停沿線化工企業800多家;山東在全國率先實施最嚴格地方性標準,取消行業排放“特權”。中線源頭河南南陽“減污加綠”,關停污染企業,取締養魚網箱4萬多個;陜西將水質達標納入縣區考核,實行“一票否決”;湖北實行“河長制”,瞄準重點河流一河一策。
重拳減排,鐵腕治污。南水北調沿線累計關停企業3500多家,新建污水處理廠350家,新建垃圾處理設施150座。
汩汩清水是最好的見證:東線干線水質全部達到Ⅲ類,中線源頭水質連續保持Ⅱ類以上。南水北調工程成為流域治污的典范。
一條生態文明的“發展線”——
節水優先,用水不能任性,綠色轉型后勁更足
南水來了,用水不能任性。“先節水、后調水,”《南水北調工程供水管理條例》明確提出節水優先,在制度層面推進用水方式轉變。“不能再與生態爭水、與子孫搶水!”節水,正成為沿線各地行動。
北京向機制要水,水龍頭越擰越緊。去年實施階梯水價,對洗車、洗浴等高耗水行業,水價調整到每方160元。“不節水,調再多水都不夠用。”北京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盡管再生水已經占到總用水量的20%,今后還要進一步節水。以水定產,在地下水嚴重超采區退出高耗水作物。
天津精打細算水賬,把水細分為5種: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再生水和淡化海水,11次調整水價,實現差別定價、優水優用。天津市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閆學軍說,到2015年,非常規水利用率要達到30%。
農業大省河南,南水北調水將占城市供水一半以上。“到2030年全省缺水49.7億立方米,根本出路還是農業節水,由第一用水大戶向第一節水大戶轉變。”河南省南水北調辦主任劉正才說。
“南水”帶來生態之水。補生態欠賬,效益明顯。北京向城市河湖補水1.74億立方米,河湖水質明顯改善,接近地表水Ⅲ類;天津生態用水變“應急”為“常態”,水環境有了保障;山東向東平湖、南四湖生態調水2億立方米,讓干渴的湖泊重現生機,保泉補源0.58億方水,讓泉城濟南重現百泉齊涌的美麗景觀。
“南水”成為轉型之水。老工業基地徐州,轉變用水方式,倒逼轉型,162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產業結構由重變輕;山東調水沿線的草漿造紙企業減少65%,但產量卻是原來的3.5倍;河南南陽“壯士斷腕”換來發展空間,新能源、裝備制造等一批新型產業崛起;“水都”丹江口市借水發展,從傳統高耗能產業向旅游、生物等新型產業加快轉型,實現量增到質變。“綠色發展后勁更足了、更可持續。”許多地方都有這樣的感受。
南水北調不僅調來水,更詮釋了生態文明理念:綠色轉型、可持續發展正成為沿線各地的自覺行動。經測算,東、中線通水后,每年將增加工農業產值近千億元。
“南水北調不僅是供水工程,更是保障水安全的戰略選擇,必將為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重要基礎支撐。”鄂竟平說。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28日 06 版)
編輯:曾珂
關鍵詞:南水北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