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擺渡人》,一杯因人而異的雞尾酒
《擺渡人》以酒吧為主要場景,以擺渡人梁朝偉的情感生活為線,串起了“被擺渡人”金城武、張榕容的愛情,以及“新擺渡人”楊穎和陳奕迅、熊黛林的情感糾葛,穿插了被擺渡的李宇春、賈玲的失戀小故事。影片的多線敘事、時空交錯,因為用好了梁朝偉這條線,大的架構沒出問題。
影片塑造的角色“擺渡人”,有點像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心理醫生,但又比心理醫生做得更多,更具戲劇性,不僅是“擺渡人”的名字,這種人物形象,也給人一定新鮮感,尤其經收放自如的梁朝偉的演繹,在電影人物譜系中增加了前所未有的一筆,可圈可點。
片中兩個小故事——李宇春的“緣如冰”和賈玲的“愛情不能當飯吃”,蘊含著一定的生活哲理和情感法則。正如片中梁朝偉教新擺渡人楊穎說的那句話——“感同身受”,有故事的人才更能品出這兩個小故事的味道。
影片并不僅僅局限在這個“緣如冰”的層面,而是通過梁朝偉、金城武、楊穎的情感故事,講了人生“放下”的問題。梁朝偉需要放下,才能把自己渡過岸;楊穎為愛拼命,也需要放下,才能渡人渡己。其實,人生的長河里,悲與喜、成與敗的根源,不也都與“得到”和“放下”有關嗎?得到,得不到;放不下,放下。
人生在一定階段或者在一定情境中,才能真正理解“放下”。事實上你也不得不放下很多東西——愛情的、青春的、親情友情的、人生財富“小目標”的、執念的等等。人生就是一個從不斷得到轉向不斷失去的過程,失去了卻放不下,那就沉溺于痛苦中了,片中“沒有明天”的梁朝偉,放下了也就有了明天。
《擺渡人》好的地方在情感和情思上;不足之處也有兩個,一是強行加了“光明的尾巴”。故事的結局都不錯——大家都到了“彼岸”,梁朝偉的心臟病還恢復了,陳奕迅也涅槃重生了,金城武和張榕容盡管南轅北轍了一把,但也好事臨近。這種光明的尾巴,稀釋了“放下”的現實意義。放下等于接受了現實,改變了自己,而不等于改變了現實。
另一個不足之處在于風格的過于雜糅,或者說拼盤。梁朝偉和杜鵑的情感整體是傳統而深沉的;金城武和張榕蓉的故事就很無厘頭;楊穎和陳奕迅、熊黛林的情感糾葛很現實,表現形式卻很夸張;片中有王家衛電影的小資調性,周星馳喜劇的影子,周潤發賭片的味道,以及老港片的風情。調好了就是一杯好的雞尾酒,調過了頭,或者酒不逢知己,就不如扎啤能對更多人的口味。
今年國產片的輿論環境有些惡劣,也迫使國產片要有“分眾意識”——找準目標受眾,主打目標受眾,給觀眾一個較為明確的口味區分,這是雞尾酒,好不好都是雞尾酒,那是扎啤。“老少兼宜”早成鏡花水月,而從“大眾”到“分眾”,也是一種“放下”。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擺渡人 梁朝偉 雞尾酒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