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聚·焦點聚·焦點
大熊貓棲息地擴容在即
12月5日下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了《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這意味著待國家相關部門批復后,四川、陜西、甘肅三省將聯合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該國家公園將橫跨三省現有的大熊貓棲息地,優先整合現有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自然文化遺產地、國有林場等6類保護地。
2015年公布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1864只。其中,四川境內有1387只,棲息地面積超過202萬公頃,居全國第一。
據四川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大熊貓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而保護最有效的載體是原生態的自然棲息地。盡管四川的大熊貓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面積都處于全國第一,但近年來鐵路、公路、輸電線路等工程導致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加重了大熊貓種群的隔離程度,使得大熊貓孤立小種群滅絕風險持續升高。同時,地震、竹子開花等自然災害對大熊貓威脅較大。放牧、采集竹筍、藥材等活動仍然較為普遍,影響了大熊貓的生存和繁衍。
該負責人表示,國家從戰略層面考慮,建設一個覆蓋四川、陜西、甘肅三省大熊貓主要活動區域的大熊貓國家公園,保護大熊貓免受瀕危的威脅。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一直重視大熊貓的保護及繁育工作,先后成立了臥龍、王朗等數十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及相關研究機構。四川是大熊貓的故鄉,早在1963年就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大熊貓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四川的野生大熊貓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臥龍及周邊的邛崍山系、大小相嶺和岷山山系,其中,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臥龍基地更是享有“熊貓故里”的美譽。
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周強擁有12年的大熊貓喂養經驗,他這樣描述與大熊貓結緣的奇妙之旅:“10歲那年,父母帶我去臥龍自然保護區看大熊貓。那里有巍峨連綿的高山、崎嶇陡峭的山路、湍急清澈的河水、茂密繁郁的森林。大熊貓憨態可掬的樣子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20年過去了,如今的臥龍依然是周強當初看到的樣子。近年來,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臥龍基地始終將保護工作放在首位:加大了對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力度;成立了一支由專業保護人員、森林公安、森林武警、社區群眾組成的綜合保護隊伍;開展了資源本底調查,進行了科學功能分區;推行了天然林“協議管護”模式和退耕還林(竹)“責任管護”;強化野外監測巡護,構建了周邊護林聯防體系。
此外,臥龍基地始終堅持保護與社會發展并重,實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當地居民依靠食用菌栽培、大棚蔬菜種植、養殖香豬等方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通過修建生態電站,實施“以電代柴”和用電補貼,農戶電費至今維持在0.18元/千瓦時,減少了老百姓對自然資源的依賴。
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促進了保護事業的良性發展。成片的天然林,青蔥茂密的大熊貓主食竹,42年沒有發生森林火災。如今的臥龍基地,森林覆蓋率達到57.6%,植被覆蓋率超過98%。依托“多種經營促發展,安居樂業助保護”的方式,臥龍基地走出了一條雙贏的發展道路。
今年4月,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方案啟動,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四川、陜西和甘肅三省已初步完成大熊貓國家公園范圍劃定、公園內人員資產清查等工作,編制完成了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
據四川省林業廳廳長堯斯丹介紹,四川省在設計大熊貓國家公園中,主要堅持了四個方面理念:一是堅持保護大熊貓棲息地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原則,把最應該保護的地方保護起來;二是把大熊貓分布地現有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遺產地、森林公園等各種保護地形式整合納入國家公園,解決跨部門體制性問題;三是將大熊貓國家公園細分為核心保護區、生態修復區、游憩科普區、傳統利用區,實行差別化保護;四是既堅持保護優先,又兼顧國家、省重點工程項目規劃、所在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對國土空間利用的要求,同時既有利于資源保護,又充分調動當地黨委、政府和群眾的積極性。(經濟日報記者 劉 暢)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大熊貓 保護 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