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誰該為167名女大學生裸照公開負責
近日,網上流出10G大小的女大學生借款裸條,167名女大學生手持身份證的裸照及視頻被公開,輿論一片嘩然,校園借貸中介平臺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盡管千夫所指的借貸寶已聲明從未參與過此類“裸貸”,是否擔責確需法律進一步認定,但“裸貸”風波反映出的網絡借貸亂象,已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以校園借貸為代表的網絡借貸平臺,已不是第一次“惹麻煩”。今年3月,河南一欠貸大學生跳樓自殺。近日,南京玄武區一位父親收到催款電話和女兒裸照后報警,警方介入后查知該名“裸貸”女生“借款4000元還了10萬還不夠”。這一個個令人震驚的案例把隱藏在網絡借貸平臺背后的高額利率、“裸照”抵押、信息泄露、暴力催收、逼人“肉償”、甚至“賣淫賺錢”等惡性事件帶入公眾視野。可以窺見,“裸貸”正在成為一條灰色產業鏈,將更多的受害人拉入泥潭。如此“裸貸”,不僅能毀掉一個青春少女的名聲、破壞莘莘學子的前程,還會波及整個家庭的幸福,甚至沖擊著全社會的道德邊界和法律底線。
以裸照為抵押,拿身體換金錢,這在許多人看來不可思議,為什么卻在崇尚知識的校園中頻頻發生?借錢者的個人主觀因素首當其沖,人們雖哀其不幸,卻也怒其不爭。繁榮的市場經濟、崇尚自由的個性解放,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消費作為生活意義的全部。不購物就心慌、不花錢就手癢,是許多年輕人日常的真實寫照。再加上大學生處于學習階段,收入來源單一,如生活費無法滿足消費需求,就只能走上借錢的道路。這恰恰為高利貸、裸貸等不法行為提供了絕佳的生存土壤。
然而更駭人的是,互聯網技術和社交媒體的發展,加速了惡果的成熟。借貸雙方全程不見面,在線簽訂協議、完成抵押、還取貸款;平臺用戶可以在朋友圈做中間人,為借貸雙方牽線搭橋,賺取利差;交88元就可以進入逾期裸條福利群,照片視頻隨便下載……大大小小的網絡貸款平臺,帶來便利的同時,不僅潛藏信息安全隱患,更顛覆了傳統的信用模式,建立起資金流動的廣闊渠道,重新塑造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甚至產生新的違規違法灰色產業鏈。也因此,互聯網構筑的借貸行業新業態,沖擊著傳統法律規范和監管模式的有效性。互聯網借貸平臺該不該承擔篩查用戶的責任?日常監管,銀監會、網信辦、工商局該如何分工配合?平臺掌握的大量用戶信息和信用數據該如何保護和利用?一道道亟待解答的難題正擺在我們面前。
此種背景下,要想遏制網絡借貸平臺的“野蠻生長”,必須“三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強年輕人的家庭和學校教育,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在拜物主義的浪潮中發現真正的人生價值、守住寶貴的人格尊嚴、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無論是建章立制還是日常監管,決策者都應當培養互聯網思維,把握新事物的性質、發展軌跡和內部結構,回應現實需求,解決真實問題,對各類社會風險做到防患于未然,對違法行為堅決依法嚴懲不貸。此外,受害人要用法律保護自己,警方更要及時查處嚴打相關違法犯罪行為。正調查“裸貸”的江蘇警方表示,債主使用裸照、不雅視頻逼迫還款的行為,已經涉嫌敲詐勒索。如能查實相關犯罪行為,對涉事人員要一網打盡、從重懲處。
必須承認,網絡借貸最大程度上解決了資金流動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大有裨益。然而,借貸平臺的“野蠻生長”也會快速耗盡社會的寬容與期待,破壞已具雛形的信用體系,甚至像“裸貸”一樣,通過將女性身體商品化,瓦解著整個社會的道德基礎、扭曲著年輕人的價值觀念、沖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為嚴重的,那些正在也可能利用“裸貸”產生的“肉償”、“賣淫還錢”、“吸毒”、“艾滋病傳播”等違法犯罪行為,一旦失控,就會極大的摧毀肉體和生命、摧毀家庭、破壞社會的安全和穩定性。因此,我們在張開雙臂,擁抱互聯網對時代的慷慨饋贈之時,也必須對存在于其中的社會風險保持警惕,更要“未雨綢繆”做好制度防范,監管也應及時出手、依法打擊。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借貸 大學生 裸照 平臺 裸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