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美術館如何告別“開開關關”
前不久,第三屆南京國際美術展在南京百家湖美術館開幕。作為今年剛建成的一所民營美術館,百家湖美術館用此次展覽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也讓南京文化界將目光移至這些由民間自主經營的藝術場館,關注它們的生存、發展與社會影響。近年來,隨著南京文化事業的發展壯大,數十家民營美術館在這座古城生根發芽,有些蓬勃發展,也有些中途隕落。
觀眾在養墨堂美術館展廳欣賞畫作。本報通訊員 申艷平攝 光明圖片
兼顧學術基調與市場運營
“水墨畫的神韻常在形外,要細看慢品。”11月20日,在南京養墨堂美術館的江蘇名家中國畫邀請展展覽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向泰州學院美術學院的師生介紹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方俊的《云山四季屏》。此次展覽展出了江蘇畫家方俊、劉二剛、朱道平等人的近百幅作品,為期20天,免費向公眾開放。
像這樣不收門票的展覽,養墨堂每年要舉辦十余場。作為一家民營美術館,養墨堂沒有像人們刻板印象中那樣“鉆進錢眼里”。館長吳維超介紹,成立8年來,養墨堂舉辦了近百次公益書畫展。“美術館承載著涵養人文藝術修養的功能。”站在養墨堂青灰色的兩層小樓前,吳維超不無自豪地說,“舉辦一場好的展覽能吸引2000多人來參觀,很多美術學院的學生都把這里當作‘第二課堂’。”
2008年,吳維超創辦了養墨堂,并定下了學術的基調。但作為精神的殿堂,養墨堂也不得不面對經營的問題。“每年300多萬元的運營成本要靠藏品轉賣支持。”吳維超說,這種“藝術投資”要求經營者眼光獨到,能挖掘出有升值潛力的畫作。吳維超說,如何兼顧提供公共藝術服務與維持場館運營幾乎是所有民營美術館必須處理好的問題。
資金緊張更應放棄“一夜成名”
隨著人們文化消費水平持續攀升,一股民營美術館的創辦熱潮漸漸蔓延開來。據調查,我國有超過一半的民營美術館是在2010年之后創辦的。而這些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美術館都面臨著一道難題:資金短缺。由全球領先的藝術市場資料庫Larry’s List與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攜手進行的《私人美術館調研報告》顯示,60%的私人美術館認為資金缺乏是限制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幾年來,南京的民營美術館開開關關,多數場館都倒在了“缺錢”上。三川當代美術館便是其中之一。該館2012年成立,2014年投資方終止投資后,只能關門。因為資金短缺,不少民營美術館雖然開放,但是展覽次數少,藝術格調不高且缺乏辨識度。展廳中的藝術品大同小異,面目雷同,難以吸引觀眾。
由于沒有政策指導和主管部門,民營美術館的經營往往要靠經營者“摸著石頭過河”,“觸礁”是常有的事,特別是隨著民營美術館數量激增,各館之間都在爭奪圈內的“大腕”,導致辦展成本直線上升。著名藝術家的個人展花費往往高達數百萬元,美術館開幕斥千萬元巨資搞大展也已屢見不鮮。不少人呼吁,當下民營美術館應該放棄“一夜成名”的想法,冷靜下來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潛力歸于藝術市場
南京文化底蘊深厚,書畫傳統綿延不斷,孕育出“新金陵畫派”與“金陵四老”。這座擁有豐厚文化資源與市場潛力的古城,正是民營美術館大有作為的地方。
“在這里,我們擺正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發展的方向。”古岸美術館執行館長莊抒書說,作為一座相對年輕的民營美術館,古岸美術館堅持做精美的文化創意,做有意義的展覽。“我們注意到南京有不少新銳畫家,我們尤其注重為這部分群體提供展示的平臺。”莊抒書說,美術館注重迎合市民的審美追求,力爭做到“小而美”。“我們每月舉辦一次體驗活動,有花鳥工筆體驗課、版畫體驗課、茶道體驗課等,很受市民歡迎。”
“民營美術館的潛力終究要回歸所在城市的藝術市場潛力,只有貼合城市文化發展的路徑需求與市民的審美趣味,才能更好地發掘出自身潛力。”百家湖美術館館長顧丞峰說,美術館的功能不僅僅是辦展覽,還有公共教育,通過展覽服務于社區文化、城市文化,充分發揮文化輻射作用。“就拿南京來說,這里的文化消費水平節節攀升,找準市民的消費熱點,我們能開辟出很大的市場空間。”
“我希望有一天,當人們辛苦工作一天后,能到美術館靜下心享受藝術。”這是莊抒書的一個夢想,她對南京的文化市場有信心,“市民的生活水平在提升、精神品味在提高,終有一天美術館會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申艷平)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美術館 開開關關 民營美術館 市場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