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呼喚更多“貼近大地”的研究者

2016年11月23日 16:51 | 作者:胡宇齊 |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11月19日,“華南雙季稻年畝產1500公斤綠色高效模式攻關”測產現場傳來好消息,袁隆平選育的超級稻新組合年畝產達1537.78公斤,打破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從超級稻計劃啟動時的畝產700公斤,到1000公斤而至如今,產量的一次次躍升,進一步筑牢了我國糧食安全大堤,也見證著袁隆平及其團隊的不凡貢獻。

成果令人振奮,原因更值得思考。其實,美日等國的研究者都曾涉獵過雜交水稻,尤其日本還領先完成了關鍵環節“三系”配套,可為什么偏偏是中國最終獲得了成功?有人說是走過困難時期的中國對糧食的需求更為強烈。這固然是動因之一,卻并未言中根本。中國經驗的“不二法門”,就蘊于以袁隆平為代表的中國農業科學家的工作姿態里:他們像農民一樣生長在大田里,身體弓成90度以上,臉貼著層層稻浪,進行著萬里挑一的篩選。比起喜歡在實驗室里找答案的外國科學家,他們得到了更多的回報。事實上,面對水稻種植這樣的課題,有且只有扎扎實實在田里勞作鉆研才能有所突破。

深耕于田野,這種農業社會中的典型姿態,昭示著一個古老樸素卻依然有效的真理。每一個科學家所從事的領域,都是自己的“試驗田”,若想收獲碩果,都不能缺少扎根于此的辛勤耕耘。時至今日,已經名動天下、年逾耄耋的袁隆平,仍經常在田地勞作,風里來雨里去,致力于更好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此情此景,讓人動容感佩。反觀現實,有的科學家只會就著書本坐而論道,或是熱衷于在鎂光燈下夸夸其談,頻繁穿梭于各個論壇之間,浮躁之氣尤甚。誠然,科學研究也需要理論推演和實驗室研究,但卻不能只是這樣。如果沒有“埋首實際”、“貼近大地”的苦功夫和笨功夫,怎么能產生符合中國實際、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成果?

今天的中國大地,還存在著諸多實實在在的問題需要解決。科學家們可以選取的研究方向何其多樣,但只有“貼近大地”、解決實際問題,個人的奮斗歷程才會與國家同頻共振,奮斗腳步才會濃墨重彩地書寫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衣食住行,這些看來好像很簡單的問題,若是乘以13億,若是被置于人多地少的國情之下,就儼然是一個大問題了。當下,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但在“開發熱”與人均耕地持續下降的趨勢之下,吃飯問題也并不能掉以輕心,還呼喚更多的農業創新。食只是人們生活的一個方面,而類似于此的問題,實在不勝枚舉,有待更多科學家去直面、去破題。

“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這是袁隆平的名言。在一個浮躁之風盛行的年代,實實在在、卷著褲腿下田的科學家,應該被尊敬、被推崇。隨著腳踏實地的科學家越來越多,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必定會升騰起更多希望。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科學家 中國 袁隆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