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中國共產黨人對長征精神的概括凝練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作者:韓振峰(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本文系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重大課題“中國夢與核心價值觀深層次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經過艱苦卓絕的長征,在會寧和將臺堡勝利會師。長征,這一震驚世界的偉大歷史事件,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跡,是中華民族一部驚天動地的英雄史詩。
紅軍長征的勝利,不僅開辟了中國革命繼往開來的道路、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前進的基礎,而且也譜寫了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那么,長征精神是怎樣被概括凝練的呢?
這里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長征”和“長征精神”這些概念在長征剛開始時并不存在,當時,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紅軍總政治部在所發的指示和命令中,一般都把這次行動稱為“戰略轉移”“西進”“西征”等。1934年1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作報告時,第一次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稱為“長征”,但這只是他個人的表述。直到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才第一次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概稱為“長征”。同年5月,中革軍委以朱德名義頒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指出“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萬里長征”的概念。
“長征精神”概念是在總結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程時概括提煉出來的。作為觀念形態的長征精神首先存在于中國工農紅軍身上,它是無數紅軍將士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是中華民族堅貞不屈和英勇無畏精神的典范,是中國共產黨優良傳統作風的突出反映和光輝結晶。
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在陜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所作的報告中,對紅軍長征的重大意義和精神價值作了精辟概括,他指出:“講到長征,請問有什么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中國共產黨,它的領導機關,它的干部,它的黨員,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誰懷疑我們領導革命戰爭的能力,誰就會陷進機會主義的泥坑里去。”這是毛澤東同志對紅軍長征的作用、意義和精神價值的最早概括。
我們黨的其他領導人也對長征精神進行了概括和凝練。在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師后,周恩來同志也提出了“我們一刻也不能丟掉長征精神”的重要論斷。后來,周恩來在回顧長征這一艱難歷程時深有感觸地說:“我們紅軍像經過了一場暴風雨的大樹一樣,雖然失去了一些枝葉,但保存了樹身和樹根!”周恩來同志自己也身體力行為鑄就長征精神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長征過程中,作為中革軍委主席和紅軍總指揮的朱德同志也為鑄就長征精神作出了重要貢獻。朱德在談到紅軍長征途中“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的英雄事跡時曾經指出:“紅軍體現了英雄主義的新觀念。我們培養出革命的群眾英雄,他們不自私自利,不為任何誘惑所動,決心為革命犧牲,一直戰斗到我們的人民和國家獲得解放為止。”
另一位對宣傳長征精神作出貢獻的人是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中央代表、軍委縱隊政委的陳云。陳云于1935年6月奉命離開正在長征的紅軍赴上海領導白區工作,之后又受命赴蘇聯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同年10月陳云在共產國際會議上作了《關于紅軍長征情況的報告》,后來又在法國巴黎的中文雜志《全民月刊》上發表了專門記述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隨軍西行見聞錄》。陳云把紅軍長征中取得的每一次勝利歸之于三個原因:一是“英雄主義精神和高明的領導”,二是“黨的正確領導”,三是“正確對待群眾和得到群眾的支持”。這是陳云對長征精神的最初概括和宣傳。
為了更好地宣傳和弘揚長征精神,毛澤東與楊尚昆在1936年8月5日聯名致函紅軍指戰員,要求大家從“擴大國際影響”和“進行國際宣傳”的高度,“各人就自己所經歷的戰斗、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干片斷”,然后出版《長征記》一書。這一倡議得到紅軍官兵的熱烈響應,截至當年10月底,共征集到稿件200余篇,50多萬字,這些稿件經過編委會加工修訂,形成110篇共30多萬字的定稿,并于1942年11月正式取名《紅軍長征記》付印。這本書是第一次以長征親歷者講故事的形式展現長征精神的生動典范,它對傳播和弘揚長征精神起到了極大作用。
長征勝利結束后,長征精神開始隨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不斷發展而繼續深化和完善。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曾把中國革命的勝利比作“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
當歷史的車輪跨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之后,中國共產黨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繼續大力倡導和弘揚長征精神,并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對長征精神進行了新的詮釋、概括和完善。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可以回顧一下我們走過的道路。中國革命,沒有中國共產黨,能夠成功嗎?不可能的”,“只有我們的黨才能夠經得住十年的血腥恐怖,百萬大軍的‘圍剿’,二萬五千里的長征。”長征勝利靠的是紅軍戰士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鄧小平指出:“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這是鄧小平對中國革命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長征精神的深刻闡釋。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學術理論界對中共黨史研究的不斷深化,黨和國家領導人開始對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進行系統挖掘和概括凝練。1986年10月,楊尚昆同志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把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概括為四個方面:“就是對革命理想和革命事業無比忠誠、堅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犧牲,敢于勝利,充滿樂觀,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就是聯系群眾,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他說:“這樣的信念、氣概、品德和思想,是紅軍堅強的精神支柱。正是這種偉大的精神,產生偉大的軍隊、偉大的戰士、偉大的奇跡。”
1996年10月22日,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大會上,江澤民同志代表黨中央對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進行了新的概括和闡釋,他指出: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2006年10月,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同志對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和重要地位進行了新的闡釋和論述,他指出:“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體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必須認真學習紅軍戰士“忠于革命理想、獻身革命事業的政治品格”,“熱愛人民、造福人民的思想境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風范”,“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堅強意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從中國革命歷史、優良傳統和時代精神中汲取營養,他指出,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我們黨領導的紅軍長征,譜寫了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我們要不斷結合新的實際傳承好、弘揚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征要持續接力、長期進行,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闡釋了長征在我們黨、國家和軍隊發展史上的偉大意義,強調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征。為了進一步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六個“必須”:必須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奮斗;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勝利而矢志奮斗;必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奮斗;必須把握方向、統攬大局、統籌全局,為實現我們的總任務、總布局、總目標而矢志奮斗;必須建設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為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奮斗;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而矢志奮斗。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偉大長征精神,是黨和人民付出巨大代價、進行偉大斗爭獲得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始終牢記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使之成為我們黨、我們國家、我們人民、我們軍隊、我們民族不斷走向未來的強大精神動力。
《光明日報》( 2016年11月23日 14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長征精神 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