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中國報紙收藏 到底路在何方

2016年11月21日 16:49 | 作者:陸星 | 來源:藝術新聞
分享到: 

集報是一項非常有益的文化活動。在我國,這項活動的開展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幾乎在報紙誕生的同時,就有集報活動的存在。但歷史上所謂的集報,大多數是文化人為積累素材和研究而自覺積累,很少有人進行收藏和研究。所以,盡管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經出現過象戈公振、阿英、馮自由、鄭逸梅那樣的集報大家,但當時的收藏圈里,根本沒有獨立的藏報這一項。集報,真正作為大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被社會所認識,并在收藏界占有一席之地,還是近來來才實現的事;尤其是今年7月民政部、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在中國報協之下成立集報分會,這才標志著中國集報地位被確認。然而,中國收藏有著傳統的游戲規則。集報能不能在藏界占住腳,關鍵在于自身能否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但從現在發展的趨勢看,仍是個令人擔憂的問題。綜合分析,主要的癥結有三:起點低,誤區多,市場不發育。


KA00142300


集報現狀剖析

一、 起點低

中國當代集報在20年前還沒有任何規模,更談不上藏報,確切地說,應該是“積報”。1984年杭州市永安絲織廠工人樓時偉,在“中國報刊報”上刊登了一則“交換各地報紙”的啟事。就是這則連標點在內才50個字的小啟事,拉開了中國當代集報的帷幕。一時間各地報友鴻雁頻傳,一場以誰集的數量大、誰集的種類多為最大榮耀的集報活動在全國報友間廣泛展開。不久,北京出現了工人集報協會,其他地區也陸續有了自己相應的集報組織。正是在這些組織的促進下,終于誕生了突破萬種大關的集報愛好者,再不久,又在全國集報圈內,評選五個,后來到十個“集報大王”。集報內容也發展到集報、讀報、剪報、研報、展報、評報等多項活動并存的大眾文化活動上來。應該說這是十分有益的收藏探索。但是,畢竟這個集報群體的主要成員文化水平偏低(包括筆者再內),大家雖然集報熱情高,但很少有人能從傳統的收藏角度考慮后來的發展方向問題,即使后來有些文化水平高,甚至是專業記者、專業編輯出身的學者參與進來,甚至被推舉到領導崗位,但由于缺乏這方面的實踐經驗,單憑感覺和愿望來引導這個群體,要使集報活動短時期內上一個臺階,談何容易。

二、 誤區多

受大環境影響,集報界成員也多出現浮躁情緒,從眾心理過盛,缺乏自己的收藏理念。比如,1990年到1995年間,集報界提出“突破萬種大關”、“爭當集報大王”的集報理念,致使廣大集報愛好者盲目追逐品種數量,對集報質量卻很少有人考慮。如有些報友別出心裁搞些游戲性集報,將所集報頭排成長聯或將報頭第一個字排成數字順序。再如追求新、奇、特收藏,熱衷于手帕報、巴掌大的小報、名片報、扇面報等,這都程度不同的對一些報友的集藏產生了誤導。近一時期,號外又成了集報者炙手可熱反對藏品,于是精明的出版者為滿足集報者的需求(有的則為嘩眾取寵和賺取集報者的金錢),專門投其所好,源源不斷地出版不少號外,實在有失嚴肅。正常號外,就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收藏價值當然很高。而媒體事先能夠知道的,再大的事件也不需要用號外的形式發布。以現實而論,申奧活動,舉國關注,一旦成功,國家級新聞媒體連夜趕發號外,就屬正常,而“香港回歸”那么大的喜事,也無須出版號外,就是因為這個特定日期是歷史早已確定的。但對于很多報紙出號外,我個人理解,也應該有個“度”的問題,國家重大事件國家級報紙出號外已足矣,地方大小報再隨著出,特別是滯后地跟出,現實意義確實不大。總之,不是所有號外都有收藏價值。

三、 市場不發育

據觀察,當今的集報界,工薪階層是主體,有的甚至是農民或沒有經濟來源的無業者。他們從事集報活動,原本沒有什么目標,后來收集多了,榮譽感也有了,興趣就更加濃厚了,一發不可收拾,成果越來越大。但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感覺到,所集報的數量固然可觀,但質量欠缺,尤其缺少珍品報。近年來,在各地舉辦的全國性集報研討會和地方集報組織開展的集報活動中,雖然有了藏品報的交流和拍賣,但場面有激動,無刺激。因為大家所交流的多是當代報,最搶眼的則是報又無償贈送的行業小報,真正有價值的歷史珍品報,觀賞者多,遞價者寡。對于普通民國期間報紙,品相好的一份才幾十元,光緒年間的一份《申報》要200元就搖頭。前不久參加山東臨沂集報會議,發現這種現象依然比較突出。會議期間曾舉辦小型拍賣會,參拍藏品十之八九是最近一二年出版的特刊、號外,遞價聲此起彼伏,但落錘價卻多在十幾元到三十幾元。其間歷史老報紙也偶有出現,但大多境遇比較尷尬,有些普通老報尚達不到新報的價位。其中最珍貴、最有收藏價值的老報有五份登場,一為《人民日報》創刊號,起價2500元,三呼沒有人應答而溜標;二是一件《新華日報》,是報道“皖南事變”那天的報紙,何等珍貴,底標500元,前兩呼沒有應答,三呼時被創刊號收藏大家馮建忠叫下;另外三份共七件,拍品為筆者所供,其用意完全是出于集報市場的探測,其中有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流亡到日本所創辦的《清議報》前三期,底價8000元,另外是梁啟超在日本繼《清議報》后創辦的《新民叢報》兩期,底價2000元,另外就是康有為、梁啟超在1897年創辦的《時務報》兩期,底價也是2000元……(略)為什么沒有拍出?因為這些珍品老報還沒有適宜的市場,換句話說,目前在集報界還沒有反映歷史價值的場所。設想,這些老報紙,如果拿到其他拍賣場上去,讓集報圈外的文化人競走,恐怕也要比集報圈里的拍賣順利得多。中國書店在2002年夏季拍賣了兩期1833年德國傳教士在華出版的《東西洋考察每月統紀傳》,賣主不知市場如何,上拍時設了個無底價,結果競標非常激烈,最后以10890元成交。前不久,還有一件1925年的《順天日報》,也在另一拍賣行拍出了7000元的高價,內容只有孫中山學生逝世報道。在全國性集報活動場合,情勢竟是如此,當今集報市場的狀況也就由此可見一斑。

探索集報之路

中國集報,到底路在何方?筆者結合傳統收藏理論,試作一下探討。集報性屬收藏,收藏包括集報。所以中國集報應該沿著傳統收藏項目的方向發展。而中國集報要得到發展,改變性質的關鍵,即應把集報活動從娛樂型向投資型轉變,將集報發展成為既能增知增識,又有增值潛力和前景的活躍局面,這樣才是正途。但如何培育這個市場,我認為提高珍品老報的價位是最佳突破口-----珍品報位提升,相應拉動特色報價位,從而使整個集報界發生變化。因為只有藏品的價位上去了,才能比較合理地體現藏品的價值,才能促進整個集報業發展。在傳統藏項中,藏書與報刊收藏屬于同族,因而古籍的市場價位就是重要的參考依據。一部完整的宋本,無論是私交還是拍賣,差不多都是以數萬元計。為什么?因為它了市場。我理解,一件藏品有市場,須同時符合三個條件:第一是藏品確實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我們所謂收藏,實際就是收藏某一藏品的歷史,通過收藏這個手段,保留某一藏品的歷史面貌及其沉淀的歷史文化,所以說,藏品的歷史價值高低應該是決定其市場價格的重要因素。第二是藏品所屬的藏項品位高,如青銅器、古瓷器,就一定比撲克、餐巾紙、手帕等的收藏文化品位高得多。三是存世稀少,難于尋覓。物以稀為貴,這是收藏的一項通則。從類別看,藏書與藏報相近,只不過報紙和期刊出現的年代近,古籍的歷史遠而已,而收藏這個范疇里,同性質藏品又不完全按年代遠近確定價值,有些歷史遠的未必比年代近的價值高。這個道理說明,從類別看,報刊的收藏價值不一定不如書籍,只是從傳統意義講,書籍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源泉,同時也是進身之階,歷代官宦和文豪都以藏書位榮,所以藏書是個大項,歷史悠久,知名度很高,藏報相對出現時間短,知名度低。但就歷史價值說,有些珍品老報,如近代史上重大歷史事件發生時最先報道的報刊,存世已經極少,具有珍本書籍所無法比擬的歷史價值,市場價位也應相應提高。之所以沒有高起來,只是時機未到或說市場還沒對路。我個人感覺,老報紙及性質相近的老期刊的收藏,應該是很有前景的,原因是文化人乃至藏書人已逐漸介入此圈,他們有學識有修養,目光敏銳,雖然有時財力不支,但呼聲亦重要。而在當前,提高珍品老報價位的最好辦法就是多將老報刊拿到社會上展示,多讓珍品老報拋頭入面。近些年,國家級大型拍賣活動中,隨著珍品古籍善本的參拍,也有些老報刊登場,雖然還沒有太大名頭的珍品報刊出現,但就較一般的常品拍賣結果看,要比集報圈內交流或拍賣的價位高得多,這就是個很好的兆頭。

本文極力強調對老報刊特別是對珍品老報刊的收藏,目的固然在于喚起集報者對它們的高度重視,是一種帶有搶救意義的呼吁,但客觀上也是從收藏角度對集報愛好者作了一個追求方式的提示。我認為,收集成千上萬種當代沒有特色的普報,算不上實際意義的收藏,只是個人業余生活的消遣方式或娛樂活動。而僅保存有幾件稀世珍品的老報,對當代報紙從不涉獵,也同樣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只有不同歷史時期的報紙都有不同程度的數量保存,才可以稱得上真正的收藏。

此外,對于當代報紙的收藏,筆者也有兩點建議:一是應該選擇專題,即從專業或個人愛好的角度選擇有力于自己事業和興趣的專題,盡量不要發展全集型,因為當代報刊浩如煙海,評憑你怎么搜集也難集齊,再則現在圖書館那么普遍,國家已經保存了很多,搞全集型意義不大;二是注意收集特色報刊,如創刊、停刊、重大歷史事件、國家重大活動、重大節日等報刊,這樣容易出成效。

編輯:陳佳

關鍵詞:中國報紙收藏 到底 路在何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