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改?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是關鍵

2016年11月03日 16:00 | 作者:董峻、任可馨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原標題:加快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陳錫文解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點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 中國農業為何產量、庫存、進口“三量齊增”?小農經濟如何提高生產效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改?

日前,在清華大學兩岸發展研究院舉辦的“一帶一路”暨現代農業國際高峰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前副組長陳錫文,對關系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

“三量齊增”癥結:缺競爭力

2015年中國糧食產量12429億斤,另有約500億斤糧食缺口需要進口。但去年進口糧食高達2500億斤。怎么回事?

陳錫文分析說,這種現象在過去幾年一直存在。一方面我國糧食產量不斷增長,另一方面糧食進口量也不斷增長、庫存量由此不斷增長。這反映了兩個尖銳矛盾。

一是品種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盡管總量增長,但一部分缺口越來越大、另有一部分卻過剩,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大豆。去年我國進口大豆1634億斤,約占進口糧食65%。

二是競爭力不夠。科技進步不足和勞動生產效率低下,導致產品價格沒有競爭力,這是最主要原因。除了大豆,其他一些重要品種也是如此。

“產得出來不見得賣得出去,于是只好進倉庫。”他說,“在自身甚至有供過于求的背景下還需要進口800多億斤其他糧食品種,就表明了這一點。”

四種力量推升中國農產品價格

2012年起,中國出現大量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現象。他認為有四個原因:

——農業生產要素成本上漲。土地、資金、勞動力價格快速上漲,導致農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2008年后政府最低收購價逐步超過市場價格。一些重要農產品如小麥、大米、玉米、大豆等,政府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價已明顯超過國內市場定價。

——國際糧食市場價格下跌。以美元計,今年年初的價格和2012年底相比,小麥和大米價格大約下跌三分之一、大豆價格下跌40%、玉米價格下跌45%。一漲一跌,中國的糧食價格明顯高于國際市場。

——人民幣匯率總體上升。中國加快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今年年中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和2005年相比,上升了25%,這意味著以美元計價的國際糧食進入中國、折算成人民幣后,價格下降了25%。

——全球經濟疲軟造成礦產品、能源產品等大宗產品價格明顯下跌,不僅降低了大量消耗能源的農業的生產成本,也使生產燃料酒精的玉米、生產生物柴油的油菜子回歸糧油市場。油價下跌還導致國際海運價格暴跌,進口糧食到岸價更低。

在多難選擇中找到最優道路

陳錫文說,中國農業已邁過一個大檻,有能力基本解決自己吃飯問題,但當前的最大問題是數量巨大的農民今后到哪里就業、收入如何提高。

“我們做不到讓中國人都吃外國糧,不僅是全球沒有這么大的供給量,更重要的是讓中國農民都不種地,國家怎么辦?”他說,“必須在多難選擇中找到適合中國自身農業發展的最優秀的道路,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

他說,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項改革本質上是要提高農業綜合效率、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一大舉措就是讓農產品的定價主要由市場決定。

玉米臨時收儲價格政策改革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就是一例。長期以來玉米供過于求,而且大量進口。今年黑龍江、吉林、遼寧,加上內蒙古調減了2300萬畝玉米,目前收購價在一斤6毛5到7毛5,跟去年臨儲價相比下降了25%-30%,并不高于目前從北美進口玉米的到岸價。中國玉米開始具備了競爭力。對農民的損失,國家通過其他方式進行補貼,而不再用價格補貼方式。

推進科技進步,創新經營體制

陳錫文說,農業科技發展不平衡,經濟價值較高的瓜果、蔬菜、鮮花、盆景等技術進步非常快,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上技術進步不夠。不僅要加快科學研究,更要把好的科研成果盡快推到田間地頭,變成現實生產力。

他以大豆為例:去年全國大豆平均畝產247斤,全球約370斤。如果再不加快科技含量、提高效益,國產大豆很可能會變成大熊貓——只是為了保存點原種,沒人愿意種。

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是另一個關鍵。陳錫文說,中國正在出現一種新的規模經營方式——利用先進的農業裝備為更多農戶服務。每個農戶的地并不大,但只要創造條件讓土地集中連片,照樣可以用先進的農業機械,這種現象在很多地方都已普遍實現。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無人機噴藥等就是典型代表。

陳錫文表示,一種農業經營主體生產農產品,另一種專門為其提供服務。這兩種形式的結合,很可能不僅是中國,也是未來亞洲跟中國類似的人多地少、經營規模不大的國家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點 科技進步 體制創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