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大數據服務公眾的有益嘗試
貴州省政府數據開放平臺近日正式上線運行,向公眾開放貴州省質監局、統計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11家省直部門提供的千萬余條實時“活”數據,涵蓋工商、交通、醫療、教育、科技、農業、環境等民生領域。該平臺由貴州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導,在提供的1000多萬條數據中,有101項可供下載、使用的開放數據資源,74%數據為可機讀的結構化數據。(10月10日《貴陽日報》)
大數據時代,數據是一種可貴的資源,也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有了數據量的分析,才會有思維方式的質的改變。政府數據資源作為一種公共資產,若能被有效的利用則會惠及于民。比如農業種植,由于受自然條件和市場供需因素的雙重影響,極容易陷入價格與產量的高漲與回落,要么“價賤傷民”,要么“價高傷眾”。價高之年就紛紛跟進和盲目種植,結果第二年隨著產量的結構性過剩,又往往會陷入價格快速回落的境地。
一旦有了大數據的支撐,比如種植面積、種植結構和產品數量,再對接市場的需求、歷年的種植與消費情況,基于市場過去、現狀的分析,就能對未來的趨勢得出較為科學的結論,從而在選擇種植的品種、數量上做到差異化,避免盲目跟風。時下,一些地方在解決農業種植的結構性問題之時,大多都采用的大數據分析的方式,從而在調結構上更具有針對性,為預防市場風險確保產銷穩定創造了條件。
公共服務涉及的領域很廣,涵蓋人的衣食住行等到各個方面,在消費、需求和就業等方面,都能更為方便,尤其對于創業和就業者來說,公共數據被無償提供和廣泛使用,足以緩解數據不足的資源瓶頸,在將大數據的功能運用到極致之時,也能在擁有了數據資產后,通過分析來挖掘資產的價值,然后變現為用戶價值、群體價值甚至社會價值。因而,擁有開放的平臺并能獲得有價值的數據,對于公眾來說,無疑于打開了數據化時代的一扇窗。
雖然依托于互聯網和龐大的社會受眾,數據每天都在以海量增長。不過,大數據具有多層結構,大數據呈現出的多變形式和類型,使得公眾也極容易陷入數據陷阱中,尤其是大量的無效數據會增加公眾的使用效率,甚至形成誤導。在這種情況下,公眾數據資源的開放,一方面解決了“有數據”的入口問題,另一方面又解決了“無干貨”的質量問題。公共服務數據的優質和可靠性,為方便公眾和造福大眾創造了條件。
當數據具有資源要素與公眾屬性之后,數據的開放度決定著服務的有效性。在國外,凡是不涉及國家秘密的數據,都會以平臺的方式,無條件的向公眾開放,以便于做到共享共用,為數據化時代的到來創造條件。在國內,數據的開放度做得并不好,公共服務部門要么諱莫如深,要么半遮半掩,數據呈現出“隱秘化”而非“開放化”,結果大量的數據被藏于內部而難以惠及大眾,既不利于公共信息的透明化,又不利于公共管理的開放化,公共服務難以實現量質同變。
很顯然,沒有大數據的數據服務,也就難以形成真正的大數據思維,公共服務和管理始終會固步自封而難有突破。其實,數據始終呈客觀存在的狀態,只是掌握的主體不同而已。貴州省政府數據平臺上線,最大的意義在于,其不僅是開放思維的形式化體現,更是數據服務公眾的技術性落實,在對接數據化時代的形勢之時,亦體現出服務社會的民本意識,其做法值得肯定與推廣。(堂吉偉德)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大數據 服務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