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調研現場:看,科普可以這樣下鄉!
“這是什么?”
“水母!”
“那是海葵!”
“他們有什么區別呢?哦,上面寫著呢,都是海洋里的無脊椎動物。”9月27日上午,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倚象鎮逸夫中學操場上,一群中學生圍著展板上的彩色圖案,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孩子們從未身臨其境地體驗過這種美妙的感覺:戴上一種特殊的眼鏡,展板上的彩色圖案立刻變得有生氣,水母開始輕飄飄地移動著,連固守海底的海葵似乎也按捺不住,蠕動著身軀向你爬來。孩子們沉浸在奇妙而神秘的海洋世界里,探索著神秘的海底,顯得格外興奮。
這是今年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開展“送科技下基層”活動的一個鏡頭。27日上午,在倚象鎮逸夫中學操場上舉行簡短的儀式后,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張玉臺宣布“送科技下基層”系列活動正式開始。
一年一度的送科技下基層活動如期啟動。此次送科技下基層選擇了我國西南邊陲少數民族地區,為當地捐贈一批科普教具,讓書本上的知識生動起來,開闊孩子們的視野,培養明理好學的學風和求真務實的作風。
據張玉臺介紹,為提高青少年科學文化素質創造條件,營造崇尚科學的氛圍,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和中國科協決定捐建兩座中學科技館,配備高科技科普展教品,讓同學們通過動手操作,直觀地感受科技改變生產、生活,培育青少年的科學思想、科學意識和科學精神。
“希望能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廣泛播撒科學的種子,為普洱人民的生產生活、科學發展提供一些幫助,為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科學素質作貢獻。”張玉臺如是說。
科普展板生動、翔實的語言,圖文并茂地講解海洋資源、海底微生物,將深奧神秘的科學知識講透徹。一排排小小的展板,點燃了學生們愛科學的熱情,增強了善待海洋、保護海洋的意識和責任,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往科學的興趣之門。
“孩子們的熱情,讓我們很感動。他們渴望獲取海洋知識。”逸夫中學246班班主任陳紅婭告訴記者,“這更加凸顯科普工作的意義。”
“這是一個根據物理學制作出來的小游戲。我們將3個球分別放到3個軌道頂端,使3個小球走3條路線(平穩直線、下彎弧線、凹凸曲線)同時下落,你知道哪一個小球先落地嗎?”在中學科技館,初中二年級學生羅柯向參觀者提問。
理工科出身的張玉臺聞聲駐足,好奇地打量著這個簡單的鐵架子。“是第一個吧,走直線的那個。”他與普洱市委書記衛星相視一笑,故意答錯。
“不對。是第二個,走弧線下滑的最快。”小姑娘說出答案后,認真地講起了原理:因為它從出發到終點一直都在加速度。“這就像我們做人和學習,一開始學習好,后來驕傲了,就不能走向成功,而一直抱著努力和謙虛進取的心態,肯定先走向成功。”羅柯從物理原理演繹出做人和治學的道理,贏得了大家贊譽和掌聲。張玉臺滿意地頻頻點頭,走出房間時,回頭再次望了一眼剛剛掛上去的銅牌標識:中學科技館。
在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和中國科協共同“烹制”的科普盛宴中,科技不再以艱深晦澀的面孔示人,它關乎我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探索和創新中映照著每個人的夢想與歡樂。
“送科技下基層就應該堅持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產生活,把科普活動辦得實實在在的。”張玉臺表示。
27日下午,為了解基層對科技的實際需求,參加活動的部分委員和專家赴普洱市科技館和博物館進行考察,并就當地的發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這樣的科技下基層活動,才是與公眾共享的‘科普盛宴’。”云南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云南省委主委曾華表示,這次活動將幫促科學理念創新文化的傳播和科技知識普及,有利于助推少數民族地區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
編輯:薛鑫
關鍵詞:調研現場 科普 “送科技下基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