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李延聲:以筆繪史 藝為人生

2016年10月08日 09:12 | 作者:高素娜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分享到: 

人物名片

李延聲,1943年生于延安,祖籍廣東中山。第10、11、12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院委、國畫院藝委會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出版有《正氣篇人物百圖》、《李延聲畫集》、《李延聲毛筆速寫》、《魂系山河》縮印畫卷、《智者——李延聲中外名人寫真畫集》、《神工——李延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寫真畫集》等多種畫集、論著。

李延聲

李延聲

矗立潮頭(國畫) 212×700厘米 2014年 李延聲

矗立潮頭(國畫) 212×700厘米 2014年 李延聲

今年是李延聲從藝60周年。9月25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家畫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全國政協書畫室主辦的“李延聲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天下為公”“智者之光”“家園心聲”和“魂系山河”四部分,展出李延聲不同時期的代表作300余幅,包括《天下為公》、《魂系山河》、《呦呦鹿鳴》、《時代之光》等一系列廣為人知的佳作,其中160幅將捐贈給國博收藏。

融西為中,60年漫漫學藝路

李延聲1943年出生于延安,原名延生,是老一輩革命家的后代。先后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附中(原中南美專附中)、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文革”后恢復高考的第一屆研究生班,曾師從關山月、潘天壽、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黃胄等藝術大家。

“我13歲考入中南美專附中,接受的是蘇聯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學體系,當時關山月先生是校長。到浙江美院中國畫系,我在人物科,既學習素描,又學習傳統筆墨技法。潘天壽院長強調中國傳統技法學習,其‘強其骨’的理念對我影響很深。”李延聲說,當時浙派人物畫的主將方增先、周昌谷、李震堅、宋忠元和顧生岳都是他的老師,他們將人體結構與傳統筆墨結合,形成兼工帶寫的人物畫風,影響了上世紀60年代中國畫壇的一代人。

大學畢業后,李延聲主動申請到山西煤礦工作,開始近距離接觸礦工、體驗礦山生活。山西多風沙的干燥氣候遠沒有杭州那么溫潤舒適,高粱米為主的粗糧也曾讓他一度難以下咽,但在艱苦條件下,他創作了大批優秀的礦工題材作品。“這段時光很有意義,8年的礦區生活使我對礦工那種刻苦、頑強、執著精神十分了解。他們就像煤塊一樣,燃燒自己,把光和熱帶給人間。他們是默默無聞的,然而又非常執著,這種陽剛精神對我是一種無形的感染。”李延聲認為,藝術創作要到生活中去,去走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路子,如此藝術才會有新意。

70年代末,李延聲進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生班,直接受教于蔣兆和、葉淺予和劉凌滄諸先生。“蔣先生強調‘盡精刻微’的寫實,葉先生著重將生活中速寫與中國畫筆線結合,劉先生主要強化對傳統線描的練習。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物畫家,多經過美術學院學習,基本上是從素描教學中培養出來的。這種教學又是以徐悲鴻、蔣兆和先生為代表,基本特點是西法中用,將西洋素描引入中國畫。”李延聲說,徐蔣教學體系不僅是傳授造型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以“藝為人生”的人文關懷精神,激勵藝術家與人民大眾相結合,表現人民的心聲,創作時代的經典藝術。

1981年,李延聲到中國畫研究院工作,成為黃胄先生的助手、學生和秘書。在這里,他又有機會觀摩、臨摹許多古畫,并請人刻了一方閑章“四十方知學傳統”。“我從西法起步,復歸傳統,融西為中,打通南北,推陳出新,于造化中錘煉,在創作中提高,學畫60年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李延聲說。

以筆繪史,筆墨為時代立傳

李延聲今年創作完成的百米長卷《偉大的先行者孫中山》亦在此次展覽上首次亮相。《偉大的先行者孫中山》是李延聲構思10年、筆耕三載所得,此圖卷記述了孫中山憂國憂民、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為振興中華而奮斗的一生。“我雖然出生在延安,但是我的祖籍在廣東中山,我的祖屋在濠頭村,離孫中山的翠亨村很近。孫中山在100多年前就發出了振興中華的號召,他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值得我們弘揚下去。從2003年開始,我就構思展示孫中山波瀾壯闊的一生,同時在藝術創作上也尋求一些突破。所以那時起我就開始收集素材,拜訪一些專家,閱讀孫中山傳記,這樣醞釀了10年,又畫了3年,才終于完成。”李延聲說。

縱觀李延聲的藝術道路,社會責任感始終貫穿其中。如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將中華民族不同時期的杰出人物以肖像和正氣歌吟結合的藝術形式,創作了《正氣篇》大型系列人物畫,生動地再現了那些在國家民族存亡關頭,壯懷激烈的英杰不朽形象。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他悉心研究中華民族近百年來反帝反侵略的斗爭歷史,實地考察寫生,搜集有關資料,精心創作出巨制長卷《魂系山河》,把鴉片戰爭百年風云濃縮在畫面里,并開創性地推出同名大型交響音畫演出。

同時,李延聲還堅持為中外百余名當代科技、文化界領軍人物造像。“他將人物肖像的寫生當成創作來進行,這是他中國人物畫探索創造另辟的一個新天地。既可錘煉筆墨技巧、線描傳神的絕妙本領,又積累了大量的時代精英形象,面對真人寫生,通過互動交流敏銳捕捉對象心跡外露的瞬間表情,勾勒出他們富有個性的智慧風采,還補寫了現場交流感受短文,更有被畫名人在畫面欣然題字。如冰心老人題寫了‘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在病榻上的趙樸初先生還在畫上題錄了一大段自己與毛澤東主席關于佛學的精辟對話。這些都是極其珍貴的國寶級史料文獻。”李延聲的朋友廖開明說。

除此之外,李延聲還把目光投向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那些活躍在山川田野間技藝非凡的民間歌手、樂師、舞者、畫工、武師、說書人、戲人、雕刻家,以及木偶、臉譜、剪紙、刺繡、風箏、年畫等制作高手們畫像立傳,以清新的筆觸記述這些傳承人的神態及技藝傳承項目的文化內涵。而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還在兩會上持續提議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補貼提高,提議有關非遺的詩詞歌賦進入中小學課本以保護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感悟于心,攀登藝術高峰

回顧李延聲60年的創作經歷,可以看出他始終緊緊把握中國人物畫的本質特性與時代精神,以筆墨追隨時代,在追尋和繼承傳統的同時,善于鉆研探索,對中國畫的創新、發展做出了貢獻。

“中國人物畫的最高要求是傳神,而且是使用獨特的藝術語言——筆墨。除了思想認識、生活體驗之外,在技巧上就要看能否把造型與筆墨最有機地結合。為了錘煉藝術技巧,60年代蔡若虹先生提出‘四寫’為學習基礎,即臨寫、速寫、慢寫和默寫。80年代關于素描討論中有人又提出中國畫應以‘書法為基礎’,即‘書寫’,可提高中國畫的表現力。”李延聲認為還應再增加“意寫”,即作者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理解,隨意進行造型的創作練習。“四寫”加書寫、意寫,這“六寫”就是中國人物畫家一生的基本功。

“在我看來,‘六寫’中最主要的又是毛筆速寫。1956年,我剛學畫,關山月老師就告訴我一定要多作毛筆寫生,可當時并不理解。黃胄先生晚年曾感慨地說‘如果我早用毛筆速寫,畫風一定有新面貌’。中國人物畫的創作,肖像畫實踐是關鍵,中國人物肖像畫要有新的發展,一定要與油畫、素描、攝影拉開距離,充分發揮毛筆線描的表現力。”李延聲介紹,他一直堅持毛筆畫速寫,放筆直取,不描、不畫、不造,而是“寫”。這種寫可以將筆法中的情、意、法、趣與對象形神特點融為一體,這實質上就是“筆墨思維”,建立起“筆墨自信”,經過長期藝術實踐形成自己的“筆墨風格”。

如果說表現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可稱之為“大品”,那為了筆墨語言的提高,通過“突破一點”“一門精”的意寫練習,可稱之為“小品”。在“小品”中,李延聲將畫鹿作為一塊“試驗田”。“黃胄先生說‘我畫驢,也是搞一塊試驗田’‘以此攻筆墨關’。所以,人物畫家要在藝術語言上尋求突破、尋求創新應該‘大品’與‘小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中國畫藝術獨特的‘寫意’,既指技巧,又是理念,是極其廣闊的創作天地。”李延聲說,藝術是寂寞之途,人物畫家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寫萬人像,將生活感悟融會于心,為時代立傳,攀登藝術高峰。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李延聲 矗立潮頭 融西為中 藝術高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