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各地精準扶貧隱憂不少 存在急躁癥“數字扶貧”等
當前,我國各地正穩步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半月談記者近期在黑桂贛皖等地采訪了解到,各地積極通過干部與貧困戶結親幫扶及“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努力補齊“短板”,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受到貧困戶歡迎。然而各地在推進精準扶貧過程中亦存在不少隱憂,如存在幫扶舉措“不精準”、急躁癥、“數字扶貧”等現象。
黑龍江省拜泉縣興國鄉新展村貧困戶在自家土房前 王建 攝
精準扶貧 初見成效
黑龍江省青岡縣昌盛鄉興東村貧困戶閆利超,正在自家屋前的食用菌大棚內擺放菌包,而在去年之前,屋前還是一片空地。今年春節過后,昌盛鄉將整村推進扶貧資金捆綁集中,整合60萬元資金,在興東村選擇20戶貧困戶,免費為每戶建造一棟食用菌大棚,有的建在房前屋后,有的建在地頭。閆利超家就是這20戶中的一戶。
“鄉里和一家食用菌加工企業簽訂保護價收購協議,銷售不成問題。” 閆利超告訴記者,一棟大棚有菌包8000包,每包生產食用菌1.5斤,每斤4元,扣除成本后純收益為1元,一年下來能掙8000元。
廣西也正實施精準扶貧工作。博白縣是廣西人口大縣,也是貧困人口較多的縣份之一。記者在博白縣浪平鎮六江村采訪發現,在扶貧干部及種植大戶幫助下,麻竹已成為這個貧困村“摘帽”轉型的支撐產業。“依靠麻竹種植等項目,去年全村貧困戶人均年收入達4800元,村里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1700多人減至目前270多人。”六江村黨支部書記廉世江說。
一些地方還創新合作模式助推脫貧。五云鎮是江西省贛縣典型的貧困鄉鎮,全鎮12個村中有一半是貧困村,貧困戶達623戶。五云鎮黨委書記明經華說,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蔬菜產業,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共帶動284戶貧困戶參與蔬菜種植,這些貧困戶以土地和扶貧資金入股,平時還可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下來最少能增收5000元。
數字扶貧惹人憂
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是否精準的問題逐步凸顯。如在一個貧困村的脫貧戶花名冊上,記者看到,對因“缺資金”致貧的貧困戶,其幫扶舉措為“提供種植技術”,對因“缺技術”致貧的貧困戶,幫扶舉措為“幫助協調危房改造”。
急躁癥就是扶貧怪象之一。記者在某貧困縣采訪一貧困戶時了解到,相關部門去年幫他種了30棵柚子樹,養了25只雞,同時發放了1300元的幫扶資金。他說,這些雞賣不了多少錢,而柚子樹還要等到四五年后才能掛果。但在當地村委會去年的脫貧花名冊中,記者看到這名貧困戶的名字赫然在列。
“數字扶貧”傾向也引發廣泛擔憂。受訪人士表示,由于扶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扶貧走形式和“數字扶貧”的現象也隨之出現。由于基層扶貧工作壓力大,不少干部長期處于“5+2”“白+黑”的工作狀態,加之補貼標準有限,面對眾多扶貧指標,需要警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
一位基層干部告訴記者,現在亟須防止為了脫貧而脫貧,圍繞打分標準轉,只“輸血”不“造血”的傾向,更要防止脫貧指標機械化地分解和不切實際地層層下達任務。“如異地搬遷扶貧指標,有的地方本身發展條件很好,居民搬遷意愿不強,不顧實際地下達搬遷指標,搞數字扶貧,這就本末倒置了。”
如何破解隱憂
為破解精準扶貧中存在的隱憂,基層干部認為應強化產業培育,增強扶貧產業發展后勁;同時結合實際調優農業產業結構,深挖產業增收的內部潛力;另外還應加強龍頭企業、經濟能人的引入和培育力度,延伸扶貧產業鏈條。
“基層干部很難全面了解技術和市場,但龍頭企業和經濟能人卻有優勢。要更好發揮產業扶貧效果,積極引入市場力量,發揮帶動效應,而不能盲目跟風式的上馬產業項目。”浪平鎮副鎮長莫林鋒說。
還有基層干部認為,在廣大貧困地區,扶貧觀念的轉變是亟須推進的工作之一,“喊破嗓子,不如樹個樣子”,可探索通過樹立扶貧典型的方式來發揮示范作用。讓更多地扶貧干部與貧困戶“結親”,扎扎實實推動扶貧工作。此外,樹立貧困戶脫貧致富典型,提高貧困戶主動脫貧意識。(半月談記者姜剛 吳小康 徐海濤 王建)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各地精準扶貧 隱憂不少 急躁癥“數字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