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看點 看點
長三角建設航空醫療救援體系:空中120為生命開辟航道
核心閱讀
直升機空中急救,在我國還是個新鮮事兒,但發展勢頭已十分迅猛。從停機坪、醫用直升機、低空航線到指揮平臺,整個空中醫療急救體系正在起步探索。
空中醫療急救主要針對哪些人?如何為危急重癥患者醫療救治搭建“空中生命線”?空中醫療急救這一新興領域的市場前景如何?記者進行了探訪。
高速公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引發大面積擁堵。車禍傷員送不出去,急救車無法到達現場。伴隨著螺旋槳的轟鳴聲,一架直升機越空而至,在雜亂的現場找到一小塊空地,穩穩降落,將醫療急救人員送到現場。傷員被緊急處置后,再被抬上直升機快速轉運到醫院。
這樣的場景,不是電影大片,而是我們身邊發生的真事。
直升機空中急救,在中國還是個新鮮事兒,但發展勢頭已十分迅猛。從停機坪、醫用直升機、低空航線到指揮平臺,整個空中醫療急救體系正在起步探索。
為搶救生命贏得黃金時間
地處鬧市中心區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門診大樓24樓頂層,有一個可容納3架急救直升機的停機坪。該院不久前曾為一位車禍傷員啟動直升機空中緊急醫療救援。創傷外科、胸外科、骨科、麻醉科等相關科室的醫護人員10分鐘內集結到位,“空中救護車”不到半小時就將5根肋骨骨折、脾臟破裂、低血容量休克的重傷員從滬寧高速公路送到醫院,降落后1分鐘,病人即被推上手術臺。
今年大年初二中午,江蘇大豐的一個孩子因不明原因出現昏迷、大小便失禁等癥狀,當地醫生束手無策,不得不對外緊急求救。下午2時,孩子就被送抵瑞金醫院救治,被診斷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并發多臟器功能受損,隨時有生命危險——空中醫療救援體系挽救了他的生命。
“直升機能為危重病人贏得搶救生命的黃金時間。”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向記者展示了一段國外直升機救援快速反應機制的視頻:從接到救援指令、直升機發動、隨機急救人員就位到起飛,不過2分40秒。醫學中有“黃金30分鐘”“白金10分鐘”等說法,對于很多突發危重疾病或是遭遇意外事故的重傷員來說,時間關乎生死,也關乎其獲救后的康復水平和生命質量。
直升機轉運和空中救援主要針對三類人:第一類是需要進行快速救援的病人,比如交通事故中的創傷病人、爆炸和火災中的燒傷病人;第二類是地處區域比較偏遠的病人,需要快速救援和運送到就近醫院;第三類是病情隨時會發生變化的緊急病患和危重病患,比如一些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者。
據了解,上海是國內最早開展直升機救援的城市。瑞金醫院直升機場建成于2005年6月,最早是按照F1國際賽車場配套要求而建設的急救設施之一。除了瑞金,上海的華山、中山、長征等多家知名三甲醫院都建有直升機場。以上海為龍頭,長三角地區的許多醫院已開始修建停機坪。
目前以意外救援和轉運為主
直升機醫療救護與常見的地面120車輛急救并無本質不同。特別之處,是需要有專用停機坪或一塊開闊空曠的公共場地;配有除顫儀、呼吸機、輸液泵、醫用擔架等專用裝備,續航能力400公里以上、有效載重4000公斤以上的直升機;還要搭建一個高效暢通的空中急救轉運平臺和運行體系。
目前,我國的直升機急救還處于以意外救援和轉運為主的起步階段。供小型飛機起降的通用航空機場,我國目前只有1000多座。上海市警用航空隊成立幾年,承擔的醫療急救和轉院任務不過10多次。與之相比,歐美許多大型醫院每天都會接收三五例直升機轉運的病人。
在我國已經開展直升機救援的地方,直升機有的屬于政府警航隊,有的屬于120急救中心,有的屬于紅十字會999急救系統。目前,上海120、110、市警航隊指揮中心已建立信息互動平臺,市警航隊設立“虹橋急救分站”,接到空中120需求后,上海市公安局指揮中心(應急聯動中心)下達指令,并通報醫院做好搶救準備。警航隊與民航管制部門聯系,15分鐘內就可攜帶急救醫師、任務員及醫療設備起飛升空,將患者轉運至醫院搶救。
如何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危急重癥醫療救治率先搭建“空中生命線”?今年5月起,上海市應急辦、急救中心、上海市公安局警航隊和瑞金醫院、金匯通航等單位每隔1至2個月就要進行一次實戰演練,除了熟練業務,也希望借此逐漸完善航空醫療救援標準化流程,構建“可推廣、可復制”的救援體系。這是上海市醫療衛生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一部分。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出動直升機救援飛行1小時的成本在4萬至6萬元。如果全由病人承擔,空中醫療救援很容易成為少數人才能享受的資源。陳爾真副院長認為,航空醫療救援應當為更多人服務。歐美發達國家已有成熟的運行管理體系可供借鑒,有些通過贊助,有些通過稅收撥付,有些通過商業保險或社保醫保,公民每年不需或很少繳納額外費用,就能在需要時享受航空救援服務;同時,也可以通過不同服務形式,為高收入群體提供個性化服務。“在生命救援面前,沒有人群之分,因為獲得生命救助的權利是平等的。”
在很長時間里,我國低空空域使用審批手續復雜,影響了直升機救援響應速度;對直升機的配備和隨機救護的“飛行醫生”資質認定也缺少規范。后者在空中救援機制成熟國家已是醫療領域的一個專業劃分,需要通過嚴格考核才有資格上機,而在我國還沒有固定的職級,其訓練、考核由各醫院自行把握。
急救飛行審批趨簡,需求漸多
“我們現在自有3架直升機,代管20多架;新買的6架直升機近期將到貨。未來3年里,將有120架醫療構型直升機投入使用,形成全國性直升機救援服務網絡。”上海金匯通用航空公司副總經理丁捷對公司業務發展和布局情況的描述,讓記者感受到這一新興領域的市場熱度。
近幾年,針對低空醫療急救飛行的審批趨于簡便,“為生命讓道”成為共識。國家衛生計生委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將推動航空醫療救援體系建設。根據民航規劃,“十三五”期間,全國將新建500多座機場。據了解,我國的民營通用航空企業數量近兩年間翻了一番,共有直升機六七百架,只是配備呼吸機、心電圖等基本醫療急救設備的還不多。
丁捷非常看好市場需求,其公司已著手建設自己的全天候救援呼叫平臺。今年4月,他們已和瑞金醫院、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簽訂了醫療保障合同。
幾乎同時,在上海,設有國家級緊急醫學救援隊的東方醫院也與金鹿航空救援有限公司簽署協議,聯合搭建“空中120轉運”急救平臺。除了配備豪客800系列醫療專機機隊,該平臺還可調動灣流450、灣流550機型飛機以及適用大批人員緊急撤離的波音商務機等機型,以適應長途飛行、腦外傷患者低空轉運、醫院樓頂起降等不同飛行要求。
國內多家保險公司也對直升機醫療救援業務顯露興趣。按上海已有試點的商業保險方案,普通百姓一年購買200元左右的商業保險,危急時可以呼叫直升機前來救援。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長三角 建設 航空醫療救援體系 空中120 生命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