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IPO扶貧,從嚴監管不能有綠色通道
近日,證監會發布《關于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意見》,提出對貧困地區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新三板掛牌、發行債券、并購重組等開辟綠色通道。文件在資本市場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一文件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是顯而易見。雖然《意見》提出對貧困地區企業上市的各項審核事項堅持標準不降、條件不減,但既然開了綠色通道,能否“把持”住相關原則就是一個疑問。這還容易給人一種感覺,就是監管部門把審批權當作了扶貧工具,這不利于穩定投資者的信心。
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扶貧攻堅戰略,初衷也不能說有錯,但要看具體怎么做。《意見》提出,對注冊地和生產經營地均在貧困地區、符合相關條件的企業,適用“即報即審、審過即發”政策,這非但不切實際,也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企業借機斂財。實際上,要符合文件提到的條件并不難。找一家在當地注冊和經營的企業,直接給收購了,然后再申請IPO,便可輕易獲得“綠色通道”待遇。這樣就相當于為貧困地區企業開通了“注冊制”,上市流程大為簡化。
可想而知,一旦實施這項政策,將會有多少企業想方設法搭便車,借道貧困地區變相上市。這可比借殼上市快多了,成本也可能低廉許多。要知道,每年有多少企業等著排隊IPO,而如今只要在貧困地區申請,至少就擁有了“插隊權”。有人可能會說,如果能夠吸引企業投資貧困地區,也等于是在扶貧。這么想就錯了。資本運作和實體投資是兩回事。“借道者”完全可以通過資本運作吸干當地企業的血(如股權質押),并從資本市場撈一票。這種故事,時常在股市上演。
日前,上交所舉行久違的會員大會。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會上指出,要堅持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全面監管的重要理念。這也是他上任以來逐漸明確和主抓的重點工作。對此,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也已經有所見識和體會。但對貧困地區企業IPO開辟綠色通道,哪怕出發點沒錯,其在實際運作中也可能與上述理念相悖。搞不好,這會在資本市場上開一個讓企業順利逃避監管的缺口,導致從嚴監管的理念落空。
對來自貧困地區的企業,不是不可以減少流程、簡化手續,但不能把必要的監管原則都放到一邊。這樣做幫不了這些企業,也是對其他企業的一種不公。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IPO 監管 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