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彭林: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之基
文化是民族內部彼此認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區別于彼民族的根本標志。文化淺層的標志包括服飾、語言、節日、飲食方式、居住形態等,深層的標志則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內部,無論身份高低、財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齡長幼,都凝聚在一個共同的文化之下。例如,只要是漢族人,大家都過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過年都要吃年夜飯、貼春聯、放鞭炮,這些都是漢民族成員彼此認同的基本依據。
彭林
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之基。一個民族即使領土被敵國占領,只要自己的文化還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還有復興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經消亡,即使沒有敵軍入侵,民族實際上就已經滅亡。顧炎武把歷史上朝代的更迭歸納為“亡國”與“亡天下”兩種情況,前者是民族內部的政權興替,但文化的性質沒有變化;后者是亡國加上滅種,不僅民族政權覆滅,而且作為文化意義上的一個種已不復存在。
在上古時代,埃及、兩河流域、恒河流域誕生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大約在公元前后,這些地區的文明被外來文明所置換。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來文明的基礎上重新建立的;當地的上古文明,人們稱之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這些屬于被外來侵略者強制消滅的文明。歷史上還有因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國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時期,契丹是中國北方最強大的民族之一。他們建立的遼國,與宋朝南北對峙,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但在與周邊民族交往的過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喪失了彼此認同的核心,最終走向了消亡。
由此來看,延續中華文脈是振興中華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有人舉起多元文化的旗號加以反對,認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時代,再提主體文化就是狹隘的民族主義。這種說法似是而非,亟須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氣候、物產、歷史等生存條件的差別,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異彩。各民族的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別,都有其合理性,應享有平等的尊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的大約500年中,西方殖民者壟斷了全世界的資源,長期奴役許多地區的人民,毀滅了他們的文明。殖民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行為合理,制造出了“西方文明中心論”,企圖摧毀異質文明的自尊。
迄今為止,沒有一種文明是完美無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學習。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當今世界,由于交通與傳媒十分發達,各國、各民族的交往更為便利,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也更為頻繁。但有一點始終無法改變: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發展之基,每個民族必須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國家還將長期存在的人類社會,民族文化的主體性仍要加強。
人類文明猶如百花園,只有每個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現出自己的獨特姿容,百花園才會最美。每個民族把自己的文化發展好、形成特色,就是為人類文明增光添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華民族必定能為人類作出更多貢獻。其中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為人類提供一種不同于西方的文化發展方式與文明形態。
(作者為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彭林 文化 民族生存發展 文化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