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舌尖上的安全”不能放松
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政協調研食品安全體系建設
為切實了解廣大消費者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政協從今年5月份開始,用兩個月時間圍繞“加強全區食品安全體系建設”進行專題調研。
食品安全體系建設存在“短板”
崇川區作為南通市主城區,轄區現有食品生產企業及小作坊200多家,流通領域食品經營單位7100多家,餐飲服務單位5200多家,農貿市場25個,監管任務量約占整個南通市的四分之一。近年來,崇川區全力推進食品安全全環節、全過程、全覆蓋監管,經過深入持久的治理整頓,該區食品生產經營秩序基本穩定,鞏固了食品安全穩定向好的勢頭。然而,“舌尖上的安全”須臾不能放松。調研組分析研究掌握的實際狀況,認為全區食品安全體系建設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
監管體系不夠健全。該區目前食品安全監管還是依賴區市場監管局組織實施,雖已在街道設立食品安全辦公室、在社區設立食品安全協管員,理論上講已沉底到邊,沒有監管盲區,但這僅僅停留在“有牌子”的狀態,街道一級存在兼職太多,精力無暇顧及的情況;社區一級也存在協管員經費無保障、工作無考核、監管工作嚴重缺位等諸多問題。
監管力量比例失衡。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體制改革前,市衛生系統從事崇川轄區餐飲服務環節食品安全監管的有40人,改革過程中下劃該區僅6人,現有區市場監管局9成以上為原工商管理人員。面對改革后新增的食品、藥品、質量、特種設備等專業職能,面對占全市1/4的監管體量和繁重的監管任務,專業監管人員捉襟見肘,由于市場監管局人員結構嚴重失衡,從事食品安全監管力量顯得尤為薄弱。
監管辦法相對滯后。雖然該區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已經提出一些有關“互聯網+”的設想和規劃,并初步設想在狼山三鮮街試點推行“明廚亮灶”工程、在學田菜市場試點推行“豆制品溯源”,但手段創新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現已推行的“陽光廚房”僅僅是通過攝像頭直接觀看到后廚操作情況,沒有設置可供閱看餐飲企業證照、食材來源、添加劑、餐廚垃圾處置等動態情況的查詢系統,也沒有顧客參與互動的信息平臺。
技術手段勢單力薄。作為監管技術支撐的食品檢驗檢測工作,區級層面缺乏資源,至今仍依附于市級資源。在快速檢測方面,該區現有農貿市場25個,其中農批中心1家,已建成符合要求的快檢室2家(市農批中心、學田農貿市場),其余23家幾乎沒有規范的快檢室。存在市、區職責不明晰,快檢設施不完備、快檢人員不落實等諸多不適應市場監管要求的情形。
各方合力
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6月,南通市被列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試點城市,成為江蘇全省繼南京作為省會城市參與試點后的唯一地市級試點城市。為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調研組提出如下建議:
一、 深化體制改革,強化三位一體的安全責任體系。
統一認識,將食品安全與安全生產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來研究和部署。要按照“地方政府負總責、監管部門各負其責、基層政府是第一責任人”的要求,各司其職,守土有責。各街道要明確“第一責任人”的責任,街道要設立食品安全辦公室,并設有專職工作人員。重點社區要配備專兼職食品安全信息員,并落實其基本報酬。
二、 加大政府投入,構建完善的人財物保障體系。
配足配齊專業人員和監管設備,政府要將食品安全專業人員的引進和設備的采購列入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有計劃地補充急需的專業人才。財政要通盤考慮,增加食品安全難點問題整治、監管人員培訓、檢測資源整合、執法裝備配備等方面的經費投入,切實補短、補缺、補軟。
三、 創新管理手段,建立領先的技術支撐體系。
擴充完善現有食品餐飲量化分級內容,強化動態信息更新公布,深入推進“互聯網+”運用,引入在線監管理念,建立遠程實時監管、信息電子公告和消費者互動的全新網絡化監管平臺,打造“透明廚房”。加快推進肉類、蔬菜類溯源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農貿市場快速檢測點改造、建設,逐步形成“農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體系。
四、 落實監管舉措,健全快速有效的監管執法體系。
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著力解決農業面源污染、農藥獸藥殘留、重金屬超標等問題。加大食用農產品監管力度,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和全程控制,嚴格管控化肥、農藥獸藥等投入品使用。加大農產品和食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重點區域以及旅游景區、車站等就餐人員密集場所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對發現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生產經營單位和個人堅決取締,依法查處。(作者系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政協委員、經濟科技委員會兼職副主任)
編輯:薛鑫
關鍵詞:南通市崇川區政協 食品安全體系建設 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