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聊城籌辦婚俗博物館 百年前魯西流行姐弟戀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對人生大事之一的婚娶更是重視,因此形成了體系完整、內容豐富的婚姻禮俗。繼聊城契約文化博物館建成之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組織實施的第二家分館聊城婚俗博物館開始籌備布展,該館位于聊城古城樓北大街路東,展示魯西百年婚俗變遷。
現代高科技展示結婚那些事兒
據了解,聊城婚俗陳列館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位于聊城古城樓北大街路東,仿古建筑,上下兩層,四合院型制,由政府無償提供。聊城婚俗博物館陳列內容共分四大部分,分別是婚前禮俗、正婚禮俗、婚后禮俗、特殊婚俗等,系統介紹和展示魯西地區,特別是聊城一帶清末民初人們的婚姻習俗。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對人生大事之一的婚娶更是重視,形成了體系完整、內容豐富的婚姻禮俗。中國的婚俗除了結婚當天的婚禮儀式,還包括婚前、正婚和婚后的各項禮儀。中國婚俗初步形成于周代,之后得以延續和發展。今天,一些地區還保持著古老的婚俗。
聊城婚俗陳列館將通過百年婚證、百年婚照、百年婚房、陪嫁用品等展品,反映時代變遷中人民生活習慣的變化。同時展覽還將使用聲光電、多媒體、雕塑、場景復原、三維成像等形式,立體直觀地再現樂人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婚禮的全過程。聊城婚俗陳列館陳列文字初稿已經完成,各類陳列實物和輔助項目也在陸續籌備。
并非全部盲婚啞嫁,古人也相親
現代單身男女相親似乎成了家常便飯,而很多人意識中古人的婚禮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盲婚啞嫁居多。古人婚前必須先完成納采、合婚、相親、納征、請期、催妝、送嫁妝等六項準備工作,這是古代的婚前習俗。沒錯,古人也相親。
古人相親是在合婚之后,由媒人聯系、安排男女兩家的長親直接相看婚姻當事人的婚姻習俗,即女家相看女婿,男家相看兒媳。如果兩方父母和其他長輩均覺得滿意,就可以談及婚事了。
古代人相親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男方的父母或嬸嬸、姑姑等長輩帶著禮物走訪女家。男方的禮物不在乎有多貴重,但要深得女方的喜好,不能觸犯了女方的禁忌。到達女方家里后,女方家長一般都會讓女兒出來倒茶、點煙,以便男方家人對女子的容貌、體型、舉止、靈巧程度和賢淑程度作出判斷。
相親的另一種方式是男子本人由媒人或尊長帶到女家,在觀察女方的同時,也接受女方的觀察。男方登門相親時,女子先偷偷在屏風后面窺視,如果滿意便會親自現身倒茶。此時,男子可看一眼女子。若表示同意,就接過茶水一口喝完;若喝下半碗,則表示尚需媒人商議,留有進退周旋的余地;若只是象征性的沾一沾嘴唇,就是出于禮貌,表示不同意該門親事。同樣,女方也可以串門的形式直接到男方的家里相看女婿。
男女相親除了在女方或男方家里舉行外,相當一部分是在集市和廟會上。男女雙方當事人各自由媒人或父母帶到集市、廟會上,由媒人指引著讓男女雙方隔著人群遠遠看一下對方。無論相親的方式如何,男方如果感到滿意都會有所表示,一般是送給女子一個裝有禮物或錢財的小紅包。
相親演變到現代,成了尋求伴侶的男女之間直接接觸和互相了解的過程。雖然男女雙方的溝通在一定程度上還要依靠親戚、朋友等,但現代的相親形式更加開放和自由。
百年前新人女方普遍比男方大
古代婚禮婚前儀式多,正婚禮俗更有多項程序。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按照親迎、進門、拜堂、喜宴、進洞房、鬧洞房等程序,是男女雙方正式結合成夫妻的嫁娶習俗。正婚禮俗是婚娶過程中最為關鍵和隆重的環節,新郎按照正婚禮俗迎娶新娘,是對新娘身份地位的肯定。同時,由于舉行婚禮時的賓客眾多,場面也極其歡慶和熱鬧。
婚后還有很多禮俗。男女結為夫妻之后,拜公婆、廟見、祭灶、回門等儀式。婚后禮俗是對婚禮當天不能及時舉行的儀式的一種補充,使得婚姻嫁娶更加完備。新婚夫婦完成婚后禮俗,便宣告了新婚夫婦婚后生活的正式開始。
在魯西一帶,過去還有一些特殊的婚俗,有的出于對生命的尊重,有的則是出于對世俗的延續,比如娃娃親、童養媳、轉婚、冥婚等。
聊城一帶,在結婚年齡的界限上各有不同,但一般是早婚比較盛行。據《東昌府志》記載,清代和民國年間聊城、臨清、冠縣、茌平、高唐等縣男十一二即娶,大者有十五六歲;那時女方普遍比男方大,一般大出七八歲,十來歲,少數大出二十歲甚至二十余歲。
編輯:陳佳
關鍵詞:聊城籌辦 婚俗博物館 百年前魯西 流行姐弟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