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對銀行理財業務管理嚴格些好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個獨立信源獲悉,銀監會于本月在2014年意見征求稿基礎上,已初步形成了新的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意見征求稿,并召集部分銀行進行討論。(相關報道見A15版)
這幾年銀行理財業務亂象叢生,原因非常之多。從體制機制上看,由于社會化融資特別是新興互聯網金融融資風起云涌,對銀行業帶來較大沖擊,包括負債方的資金吸收能力與資產方的配置拓展領域。主要是銀行必須死守管制官方利率制度,這就倒逼銀行獨辟蹊徑創造出一個繞過利率管制的吸收資金手段——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理財業務誕生后成本一般高于正常存款利率,給運用上出了個難題。怎么辦?就開始利用理財產品資金購買投資信托、資管計劃等產品。
監管上存在問題,下不了狠手,失之于寬,過度容忍這種非正常業務發展是另一個原因。否則,2014年12月,銀監會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意見征求稿)》,將近兩年了至今無果呢?這份《征求意見稿》旨在化解銀行理財業務潛在風險,真正落實風險承擔主體,直接服務實體經濟,和推動理財業務回歸資產管理本質。可以說,該意見征求稿對銀行理財業務做出了史上最為全面和詳細的規定。但反過來思考,肯定傷及銀行業在理財業務上的巨大利益。銀行業的反對或是這份《征求意見稿》至今難產的重要原因。
銀行理財業務亂象叢生對中國整個經濟金融以及銀行自己都帶來較大影響。對整個經濟來說,銀行理財業務大大抬高了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銀行理財產品運用都是在金融機構之間相互倒手多次最少在三次以上,每一層都有食利者,最終到達實體企業資金已經非常之高。甚至根本就不進入實體經濟里,而是投資于各種金融交易性、權益性金融產品上。銀行理財業務是助推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兇手之一。
剛剛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抑制資產泡沫風險。其中銀行理財業務就是資產泡沫的重災區。銀行理財產品要么自身存在風險隱患,要么把風險轉嫁給客戶與其他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理財業務把基金投資、證券投資等風險手法借鑒過來,把原本非常明了直接的銀行業務搞得十分混亂與復雜,模糊投資者視線與風險識別能力。
目前迅速出臺《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已經非常迫切,也有了出臺的宏微觀環境。宏觀上,中央要求“去杠桿,去庫存,去產能,補短板,降成本”五項重要任務。這里面銀行業等金融機構是重點,而銀行理財業務是對象。
從微觀環境來看,包括存款利率在內基本市場化了。銀行有了正規渠道吸收資金的定價權,銀行理財產品的野孩子眼睛應該收回籠子里了,銀行沒有借口再搞其他渠道吸收資金的做法。
在以上宏微觀背景下,銀行資產管理的方向是回歸監管籠子內,銀行資管范圍必須進入正軌標準的銀行間資金市場、債券市場,必須納入線上網內,大幅度壓縮直至取締銀行業非標資產。這應該是大勢所趨。銀行業必須回歸本身本質業務:居民儲蓄存款等穩定資金來源直接發放貸款,拓展銀行資產;同業拆借短期資金只能在標準正規的線上網內銀行間拆借市場、債券市場投資管理。
回到銀監會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意見征求稿)》內容修改上來看:1.對業務資質分類管理,基礎類的銀行,理財業務將不能投資非標和權益類資產。其實所有銀行都不應該投資權益類資產,歸根結底銀行用于投資的不是你自己的錢。2.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資產,只能對接信托計劃,而不能對接資管計劃。對接信托計劃也要嚴格監管,諸如買入返售之類的東西,必須一律叫停。3.禁止銀行發行分級理財產品。
對銀行理財業務風險一定要有足夠重視。隨著目前理財產品收益率的下滑,流入理財產品的資金量預計也將減少。這就有可能導致理財市場自身陷入危機,理財產品變成壞賬的風險會增加。總之,銀行理財業務到了嚴格監管的時候了,而且越嚴越好!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銀行 理財 社會化融資 互聯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