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爭“夜郎”之名:同質化旅游規劃應緩行
每個地方自有它自己的名字、個性、氣候、資源,以及其獨特的文化氣質,我們是它的孩子,我們可以順其自然地發展養活我們的產業,與自然和諧共處,而不是用權力意志去強行改變它。
在宏觀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大力推進旅游產業似乎是各地政府刺激經濟的不二法門。君不見為爭奪“杏花村”地名歸屬,今年4月,山西、安徽、湖北三省對簿公堂;最近貴州畢節的赫章縣、遵義的桐梓縣、銅仁的石阡縣、湖南西部新晃侗族自治縣等多個地方又為爭奪“夜郎”國都邑所在吵得不可開交。
自從旅游作為一種文化產業之后,類似的鬧劇一直沒有冷場。比如徽州眼熱大庸改名為張家界市后的旅游熱度,將輝煌了數千年的“徽州”文化名片,葵花寶典般地改為“黃山市”,頓時,在無數文人騷客心中,那黑瓦白墻的徽派建筑、冠絕一代的徽州商人,都化作了一縷青煙、無跡可尋了。弄得很多徽州籍的海外游子,鄉情無可依托,只能“且認他鄉做故鄉”了。
有些地方,為了爭奪歷史資源,爭完了武松的故鄉,還要爭一下潘金蓮、西門慶舊居,據說西門慶的生藥鋪都準備賣生態大補丸了。筆者幾年前親歷過一件事,當時北京、內蒙古和山西正爭奪慈禧太后的籍貫,本省電視臺找我,讓我給本省某地吹風:“慈禧太后就是山西某地人”。筆者當時還不懂得“世事洞明皆學問”,就來了一通批駁,結果弄得大家都下不了臺。為共襄盛舉,山西某地竟然找到了慈禧太后寫給老家的信件、御賜皮匣,甚至還找了一個西太后的托夢人。此事因為上級干涉不了了之,大抵因慈禧太后名聲太壞云。
能理解地方政府為拉動經濟、積極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所做的努力,但這種同質性的旅游規劃實在應該緩行。
在一個經濟健康的區域,一二三產的比例應該根據當地的自然、文化資源,按照市場規律,自然地形成一個合理的比例。比如某地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則可以大力發展農業以及相關產業;某地礦產豐富,則可以在不影響環境的情況下,發展工業;某地自然、文化資源豐富,則可以考慮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無中生有地生造某些文化概念,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推動下,同質性地一哄而上搞什么旅游文化工程,有可能行而不遠,最后達到預期。
尤其在工業不景氣的情況下,政府部門似乎將旅游文化產業作為救命稻草,某地但凡有一點兒傳說,馬上“捕風捉影”地大造輿論;如果實在沒有什么文化產品,則將目光投入到地下,君不見這幾年各地考古工程的極力擴張——這一方面固然是房地產等大興土木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地方政府利用考古成果,建立某某主題博物館和文化遺址公園、濕地公園的推動等等。就筆者所知,山西晉北缺水某縣,花巨資打造所謂濕地公園,結果公園成了半拉子工程,原來的河流、濕地悉遭破壞。
美諺講“世界的中心就是每個人的故鄉”,每個地方自有它自己的名字、個性、氣候、資源,以及附麗于其上的文化氣質,我們是它的孩子,我們可以順其自然地發展養活我們的產業,與自然和諧共處,而不是用權力意志去強行改變它。想想,如果中國的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到處都是青磚的古城、黑瓦的房子、雷同的店鋪、一樣的工藝品,豈不可悲可怕。
□周山仁(學者)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同質化旅游 旅游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