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解讀全國美展大數據:作品獲獎有套路

2016年06月13日 11:06 | 作者:金葉 | 來源:廣州日報
分享到: 

作為中國最高規格、最大規模的國家級美術作品評選,全國美展一直對國內的藝術工作者具有非常的意義,許多埋沒在基層的人才通過全國美展讓世人所知,也有人從這個平臺走向全國市場乃至享譽國際,眾多藝術家因為全國美展的“肯定”而奠定了在藝術界的地位。


全國美展大數據分析全國美展大數據分析

雖然萬眾矚目,但關于全國美展,一些簡單的問題卻沒人能夠給出答案:你知道什么顏色、什么主題、什么尺寸的畫容易得獎?美展的評選標準是什么?獲獎究竟有沒有規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向帆與軟件架構師朱舜山,將數字視覺化技術應用到了全國美展的圖像研究當中,他們試圖從七屆的全國美展、2276張入選及獲獎油畫作品中,一探獲獎的秘密。

聚焦1:紅黃色調受青睞巨幅作品易獲獎?

廣州日報:什么顏色的油畫最容易獲獎?

向帆:在我們的視覺化平臺AwardPuzzle上,你可以一眼看到色盤上顯現出大量作品集中于紅黃色調,其中高明度的區域是特別受全國美展青睞的。大面積紅色、綠色、藍色的作品都不少,紫色則一直是個冷門的區域。

廣州日報:參加全國美展的油畫作品真的越畫越大嗎?

向帆:如果你打開網站上的畫幅尺寸數據模型,就可以看到很清晰的答案:是的。其中,你可以看到全國美展的入圍作品尺寸一直有明顯增長,2009年的作品尺寸最大,2014年稍微回落了一點。30年間的增幅進化細節是:從第9屆(1999年)開始,作品尺寸逐年增大,巨幅作品的高峰期是第9屆、第11屆。第12屆入圍的作品中卻并沒有出現巨幅作品,巨幅油畫突然消失了。而有一個傳聞,就是第12屆美展的時候曾有規定,就是不準畫大畫了。我們也可以從這個“突變”中感受到“一刀切”的力量。但即便如此,此屆美展的平均尺寸卻相對偏大,高寬主要在160x175cm左右,比第8屆入圍作品的長寬都超出25%。

廣州日報:能不能這樣理解,畫得越大越容易獲獎?

向帆:也許是的。近兩屆的美展獲獎作品高寬大多都在180x180cm左右,而入圍作品的尺寸在160x175cm左右。雖然也有小畫獲獎,總的來說獲獎作品的平均尺寸的確是大于入圍作品的。

廣州日報:那些巨幅的都是什么樣的作品?

向帆:最大畫幅的作品基本都是重大歷史及軍事題材,比如沈堯伊畫的油畫《遵義會議》(300x600cm),出現于第11屆;邵亞川的作品《過大江》,描述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場景;陳堅的作品《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南京》、《紅地毯述》、《冬雪》都展現了歷史性的軍事或政治場景;劉曼文作品《和平——2009》則描繪了巨幅的軍人頭像。例外則是范勃的作品《不盡的黃昏》,在巨幅畫面上表現了城市的日常生活狀態。

廣州日報:有人畫小畫嗎?

向帆:這個問題非常有趣。我們原來也只是注意到畫大畫的趨勢,但是AwardPuzzle視覺化平臺通過數據模型可以令極端實例被凸顯出來。于是我們在看到最大的作品時,自然就注意到了另外一個極點:誰在畫小畫?有多么小?畫的是什么題材?

最終我們注意到只有A4尺幅大小的作品《江南的雪》(24×30cm),它的作者是上海的一位女畫家凌啟寧,她早年畢業于上海藝專。我們專門對她做了研究,發現她的畫基本都是很小的畫面,畫一些很寧靜的大自然的主題。她有點像藝術界的楊絳,在浮躁的時代,以一種平靜、樸素甚至卑微的心態畫畫。

聚焦2:“沙發”元素屢屢出現“家園”“暖冬”成熱門主題?

廣州日報:有多少畫家曾多次入圍或獲獎?

向帆:多次入圍人數共計1232人次,占總數的51%。曹新林、劉仁杰、沈行工、張立平,他們在30年間共計獲獎6次。這樣的成績是否可以理解為他們在三十年間穩定保持了中國油畫的最好水平?雖然我們并不打算以微觀的方式來觀察這些作品,但通過在30年間的時間線上鳥瞰多次獲獎者的作品,有些獲獎作品看起來呈現了視覺或主題上的近似。

高達51%的重復獲獎率,以及同一作者的獲獎作品的類似性,是否意味著這些獲獎作者將連續在全國美展中保持席位長達10年以上?是否無論這個獲獎名額如何增加,新進內地藝術家只能在剩下的49%的席位中角逐?而這49%的席位中還要為軍隊題材及少數民族題材保留近15%的席位,最終,一個新進內地藝術家的入圍幾率大概是34%。

換個說法就是:如果入圍名額每年500人次,首次入圍獲獎的內地藝術家名額估計只會占有170人次;這個藝術家如果年紀低于35歲,他的競爭名額大約是39個(占總比23%);如果參展藝術家是一名來自內地的年輕女性的話,獲獎可能的比率幾乎是微乎其微。

廣州日報:有一種說法:全國美展的獲獎作品中有很多“沙發上的女人”。沙發在油畫作品中經常出現嗎?

向帆:只要你在AwardPuzzle里面檢索“沙發”,就能看到那些含有沙發的作品。第12屆美展上,我們看到12幅跟沙發有關的獲獎作品。通覽全部的入圍作品,沙發也一直都多多少少會出現在作品中(共有32幅),或隱或現。

廣州日報:什么樣的主題容易獲獎?

向帆:歷屆入選作品命名也許可以透露出創作的主題。最熱門的中文詞匯是:家園(18次)、暖冬(8次)、無題(4次)。目前大概有10個以新中國建立為題材的作品。以上題目本身也許是對全國美展題材的最普遍的概括,關于表達的內容、主體及角度。

聚焦3:借助平臺尋求獲獎“捷徑”是藝術的悲哀

廣州日報:這些情況評委都知道嗎?評委由哪些人組成?

向帆:我們和全國美展組織及評委沒有任何關聯,我們只是逐步在數據挖掘中看到這些的。

評委并不都是油畫家,而是美術評論家、理論家及油畫家。這些成為評委的油畫家并不是獲獎次數很高的作者。例如俞曉夫、韋爾申、楊飛云這幾位曾經多次獲獎的藝術家,僅僅做過一次評委;多次成為評委的是:全山石、張祖英、孫為民、邵大箴等幾位先生。

廣州日報:哪些因素導致更易獲獎?

向帆:有些與入圍獲獎相關度很高的因素,例如:大畫幅、獲獎經歷、暖紅調、中年審美、家園故土等因素。除了這些還有什么呢?我們尚沒有來得及對2276張畫面做詳細的語義標注,因此我們把AwardPuzzle交給公眾,提供一個新的觀察方式,幫助大家發現屬于自己的答案。

廣州日報:您覺得會不會有藝術工作者,利用您研究出來的結論,尋求一種獲獎的“捷徑”?

向帆:如果這個平臺真的幫助任何人入圍全國美展,這也許是可能的,但是從藝術創作來說,是可悲的。

廣州日報:我感覺,您希望這個研究結果以及互動平臺,不僅被藝術家、學者以及民眾看到,其實也非常希望官方看到,讓他們看到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向帆:沒錯。我們給中國美術館和中國美協的相關人士看過,他們看了也都覺得是件有價值的事情。你知道,全國美展的評委,每年都在變化。他們經常在對歷史的一些細節信息并不清楚的情況下去進行評選。也許,評委才是最應該使用這個平臺的人吧?

大數據呈現:“犀利”問題浮出水面研發團隊始料未及

“在中國,大部分畫家都渴望入選全國美展,這一點毫無疑問。”向帆說。因此,這個全國最高規格、對所有藝術家都意義非常的藝術賽事,其評選標準一直都是藝術家們所關注、猜測并研判的熱門話題。

在網絡上,關于全國美展的資料、評論浩如煙海。隨手搜索“全國美展”加“油畫”,就可以獲得52萬個搜索結果,仿佛置身于一個數據的海洋。但如果深究,這片“海洋”又如同“沙漠”,它的真假莫辨會令研究者無所適從。比如,《楊靖宇將軍》這幅作品,在網絡上有綠調、黃調、棕色調的區別,它們當中哪一個最為可靠?而關于全國美展評選標準和趨勢的褒貶評論多如牛毛,但所有的評論其實都建立在評論家主觀的印象之上——一個顯而易見的“悖論”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真的記得住總共12屆、跨越65年的美展上千件作品的具體細節,那么令眾人信服的總結及評論又如何誕生?

向帆及她的團隊決定承擔起這個工作。她通過清華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等典藏機構,獲得了2276幅全國美展油畫獲獎提名及入圍作品的印刷文件。然后他們又在軟件工程師朱舜山以及廣州美院熱心學子的幫助下,進行了詳盡的數據分析。其研究結果很快引起了美術界的震動:

是不是畫得越大越容易獲獎?什么顏色的作品、畫家在什么年齡段以及什么主題最容易獲獎?眾多被藝術界翻來覆去討論卻總也沒有定論的問題,似乎終于有了“標準答案”。

在藝術界引起的轟動有些出乎向帆的意料。在深思熟慮之下,向帆和朱舜山將視覺化研究結果開發為一個在線全國美展油畫作品的視覺化平臺,命名為AwardPuzzle(獎笈)。這意味著:所有人都可以使用這個平臺,自主探索油畫作品獲獎的秘密。

記者也試著打開了這個平臺,點開“藝術家”模塊,所有曾經在全國美展獲獎的油畫家,會在界面按照獲獎次數的多少,名字由大到小排列。共有四位油畫家在30年的時間里6次獲此殊榮,他們分別是曹新林、劉仁杰、沈行工、張立平,當之無愧是全國美展的“長青不老樹”,卻似乎不太為公眾所熟知。

在隨后的搜索中,記者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多次入圍全國美展的藝術家,他們不同年份的入選作品,風格、選題乃至構圖都有極高的相似性,甚至主要是作品尺寸有變化。例如有藝術家的兩次獲獎作品,看起來畫的是同一個柵欄、同一個角度,相似的一頭牛。

為什么同一位藝術家高度雷同或相似的作品可以屢屢獲獎?而此種疑問又會生發出更多的追問:為什么要連續10年以上多次獎勵類似的作品?這到底是鼓勵一個藝術家以不變應萬變直至其自動休筆還是以國家榮譽培養一個藝術家的風格確立?這都將是有待后來的研究者進一步追溯和探討的有趣課題。

向帆說,在一開始做這個項目的時候,她完全沒有料想到會有這么多“犀利”的“疑問”誕生出來。“開始頂多就想搞明白,什么顏色的畫比較好獲獎?是不是大畫容易獲獎?但當通過這個交互平臺,越來越多始料未及的‘為什么’被發現,我開始意識到,這或許才是制作并提供這樣一個互動平臺的最大意義所在。”(金葉)

編輯:陳佳

關鍵詞:解讀全國美展 大數據 作品獲獎有套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