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廉價救命藥如何走出缺貨"怪圈"
這個五一節(jié),四川的趙碧珍覺得特別漫長,她患有心臟病,需開胸更換心臟瓣膜,因為手術必用藥魚精蛋白缺貨,她只能在病房里排隊等藥。魚精蛋白全國性缺貨,5年前也曾經出現過。據報道,今年以來,魚精蛋白缺貨已成了一個全國性的問題,浙江、河南、山東和安徽等地均缺貨。(5月3日《華西都市報》)
時隔五年,廉價救命藥魚精蛋白又缺貨了,且又是全國性的,多么似曾相識的一幕。五年后,問題回到了原點,讓急需手術的患者情何以堪!“便宜藥不讓入關,難道我等死?”
其實,缺貨的何止是魚精蛋白,這些年,甲巰咪唑片、注射用促皮質素、放線菌素D等一批低價救命藥不斷被曝出缺貨、斷供現象,且出現頻率越來越高。據報道,廉價藥品正在以每年幾十種的速度消失。缺貨原因顯而易見,原材料、生產設備等因素可忽略不計,主要是藥品價格低、利潤薄,藥企沒有生產積極性。
依照市場邏輯,來場“供給側改革”,大幅調高藥價,讓企業(yè)有利可圖,問題就迎刃而解。這種“藥方”,多年前就有人開過;這次魚精蛋白缺貨,也有業(yè)內人士分析是藥企漲價的前兆。但問題沒這么簡單,若漲價就能解決也不會出現廉價救命藥缺貨“怪圈”。
藥品系特殊商品,市場非萬能。救命藥缺貨不能怪低價。比如說漲價,漲多少才算合理、企業(yè)才有積極性?一旦救命藥漲價,其他藥品是否會搭順風車一起亂漲?患者不少是低收入者,藥價太高根本負擔不起。另外,缺貨斷供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一些廉價藥搖身一變成了昂貴的新藥。
建立完善的廉價藥國家保障制度是治本之策,也是業(yè)內共識。對臨床必需、不可替代、用量不確定的藥品,國家應建立儲備保障制度,由專門機構及專人負責該類藥品的采購、儲備及調撥,同時形成一套補償和激勵機制,讓藥企有合理利潤。在確保廉價藥正常生產的前提下,開辟廉價藥專供渠道,確保廉價藥重回市場。
令人遺憾的是,制度雖有待健全,但并非沒有,只是沒落實好。針對低價救命藥頻頻斷貨的問題,2014年,國家衛(wèi)計委等多部門制定了《關于做好常用低價藥品供應保障工作的意見》,提出建立常態(tài)短缺藥品儲備等相關政策,保障低價藥品的供應。此外,從去年6月起,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已取消。但藥企依舊沒有產生廉價藥的積極性,缺貨問題更加突出。
事實證明,在醫(yī)改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的當下,單兵突進效果有限,要確保廉價藥的供應,國家應多措并舉,打好“組合拳”,啃下“硬骨頭”。(陳廣江)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廉價救命藥 魚精蛋白 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