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葛曉音:清明,帶孩子讀讀唐詩
提到清明節,很多人都會想到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但這首詩其實是宋人所作,專家已有論定。可是,目前還有不少書本和網絡把這首詩看做是寫清明的唐詩代表作,可見古典文化知識的正確傳播對于教育是何等重要。我國自古以來對于清明都很重視,清明節很早便成為公眾假日。詩詞中大量出現描寫清明的作品,大都始于唐代。如果學校引導孩子們讀一些唐詩,對于了解這個節日的教育意義以及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都會很有益處。
葛曉音
清明節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冬至以后的第108天。唐以前的文獻和許多唐詩里提到的“清明節”也都是指節氣。到盛唐時和寒食節連在一起,才成為一個公眾節日——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詔令把寒食清明連在一起,放假四天。以后各朝放假天數雖不一致,但清明和寒食連成一個節日,則形成了慣例。
唐代詩人寫清明日風俗,主要有踏青郊游、改火及各種游樂活動。踏青時都是滿城出動,正如杜甫的《清明》詩所說:“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眉,爭道朱蹄驕嚙膝。”京城更是熱鬧,如顧非熊《長安清明言懷》說:“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崩钫狻堵尻柷迕魅沼觎V》還說:“游人戀芳草,半犯嚴城鼓?!碧で嗟娜松踔敛慌掠|犯朝廷禁夜的規定,直游到半夜。
除了郊游以外,另一個重要風俗就是改火。清明這一天,朝廷要賜給百官新火,有關的唐詩很多。百姓也要改用新火。游子在清明節思念家鄉,就會想象“家人定是持新火,點作孤燈照洞房”(權德輿《清明日次弋陽》)。而民間游樂活動最常見的是蕩秋千和踢球。杜甫《清明》二首其二:“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焙喚毜馗爬诉@種全國性的風俗。
寒食節的傳統風俗則是禁火吃冷食。唐詩中描寫這種風俗最著名的詩篇是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苯韬彻潓m中和親貴特許寒食節燃燭一事,為滿城飛花、東風拂柳的大好春光再添上幾分輕煙氤氳的皇家氣象。
掃墓原是寒食節的民間風俗,到盛唐時被“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唐穆宗還給官員下詔“寒食省墓,著在令文”,在京城掃墓,不限天數,到外地掃墓,可根據年限請假。盛唐以后掃墓成為寒食節最重要的風俗,詩歌中有關寒食掃墓的內容漸漸增多。如郭鄖《寒食寄李補闕》寫家家掃墓的風俗:“蘭陵士女滿晴川,郊外紛紛拜古埏。萬井閭閻皆禁火,九原松柏自生煙。”由于清明寒食合一,宋以后掃墓漸成為清明節的習俗。
此外,寒食和清明還有彩繩、斗雞等不少娛樂活動。五代花蕊夫人《宮詞中》寫過“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斗雞場”,以及“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的游戲。白居易“彩繩芳樹長如舊”和張籍“綠楊枝上五絲繩”都提到“彩繩”,據劉言史《觀繩伎》詩,可知這是一種空中走繩索的雜技,也是唐玄宗時代遺留下來的戲樂。
唐代重視清明和寒食的核心精神是提倡“百行以孝為先”,放假及各種民俗活動擴大了孝義在民間的影響力,體現了儒家以勵行教化和移風易俗為治國之本的理念。掃墓是追思先人、敦睦親族的形式,從今天來看,這種風俗不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統特色,而且可以喚起共同的民族情感,提高全球華人的文化認同感。唐詩是我國傳統文化遺產中值得自豪的瑰寶,其中的清明節描寫將千年之前的文化風景鮮活地展現在今人面前,使我們走近了那個時代,也更親切地理解了節日的淵源和傳統的內涵。因此,在清明節,帶孩子讀讀唐詩,了解這一傳統節日的由來、習俗也是不錯的選擇。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教授)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葛曉音 清明 讀唐詩 孩子 踏青郊游 改火 游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