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要聞 要聞

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大變化 大發展 大調整

2016年03月29日 22:21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北京3月29日電題:大變化 大發展 大調整——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新華社記者郝薇薇 吳黎明 馮武勇

2013年早春,北京人民大會堂,剛剛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高票當選國家主席的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記者聯合采訪。

這是習近平當選中國國家元首后首次與中外媒體直接對話。有記者問:“中國經濟實力已居世界第二位,這將給中國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帶來什么變化?”

“中國已經多次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我們也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共同致力于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習主席的回答堅定有力。

世界大變化,中國大發展,中國同世界關系大調整。“新一屆中國領導人對變化抱有開放的心態,自信、穩健、富有開創精神。”這是習主席給在場的俄羅斯記者安德烈·基里洛夫留下的印象。

激蕩、碰撞、融合,在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的千年長河里,當下的一幕,無疑最雄渾壯闊。

世界大變化——新興經濟體“坐上了主桌”

3月22日,當爆炸聲在布魯塞爾響起,不安的情緒從“歐洲心臟”向四處蔓延。一周前,敘利亞危機邁過5周年門檻,和平與安寧卻仍如星辰般遙遠。

經濟低迷、氣候變化、“西方民主”迷思、“新冷戰”風險……亂象與危機越來越頻繁地成為觀察世界的切片,越來越多的分析家將“失序的世界”掛在嘴邊。

沒人懷疑,我們正生活在一個不同以往、錯綜復雜的世界。問題是,撥開浮云與迷霧,世界的“真相”究竟怎樣?

2015年6月,德國阿爾卑斯山小鎮加米施-帕滕基興,七國集團峰會在一座古堡里“悄無聲息”地舉行。8個月后,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雖然只是一次部長級會議,卻成為世界輿論的高光點。G20的熱絡與G7的式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美國《時代》周刊感嘆:“G7領袖控制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從G7到G20,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一道“坐上了主桌”。如今,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權重已經超過了發達國家。盡管出現增長放緩與不平衡的問題,前者仍以實現4%的整體增長,高于發達國家2%的增速。而只要它們經濟增速高于發達國家,其占全球經濟的比重就將繼續處于上升趨勢。

二戰后風起云涌的亞非拉民族解放獨立浪潮在新世紀延續為新興力量的崛起,國際力量對比正經歷著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不會有任何霸權主義強國。權力將會轉移到一個多極世界中的一個網絡和聯盟之中。”這樣的斷言出現在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為白宮提供決策參考的報告里,尤其意味深長。

變局發生在西方與非西方力量對比之間,同樣醞釀于國與國的關系之中。全球化、多極化、信息化的深入發展打破了數百年來各大地緣板塊相互隔閡的局面。國際社會從“叢林世界”走向“地球村”,謀求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其著作《大外交》中預言:“21世紀的國際秩序會出現一個似乎相矛盾的特點,一方面愈來愈分散,一方面又愈來愈全球化。”現在看來,當今世界正在這樣的軌道上發展。

中國大發展——“中國的崛起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大的事件”

“中國的崛起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大的事件。一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實現復興,其影響是深遠的,使全球重心從西方轉移到了東方。”這是英國《金融時報》對中國崛起的論斷。

易北河畔的漢堡港是德國第一大港。自1189年開埠,萬國船只在此熙熙攘攘。潮起潮落、風起云涌,如今,中國的巨輪成了這里的常客。每天大約8200只標準箱來自或運往中國,占漢堡港日吞吐量的三分之一。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是中國崛起的標志性事件之一。恰在那一年,德國記者馬庭·庫摩在漢堡港碼頭的一艘輪船里舉辦了一次攝影展。1976年中國改革開放前夜,馬庭第一次造訪中國,用相機記錄下彼時中國的樣貌。2006年,他故地重游,在同樣地點、從同樣角度拍攝了一系列照片。

時間的對比強烈而震撼。長安街上,涌動的自行車流被各種款型的汽車取代;黃浦江東岸,寂寥荒涼的土地變成了流光溢彩的浦東新區……現在,馬庭正籌劃下一次中國之旅,他已迫不及待觸摸中國的新脈動。

有人用“石破天驚的歷史巨變”形容“中國奇跡”。人類文明史上,從未有過如此快速的持續經濟增長、如此幅員廣闊的全面工業化、如此規模龐大的減貧成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休·懷特說:“正如200年前英美的工業革命使它們得以超越中國,中國的工業革命也將使它趕上乃至超越英美。”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制造國和貿易國、最具吸引力的投資東道國、世界最大汽車市場、國際游客最大來源國……如今,已有足夠多的頭銜和標簽佐證中國的崛起。然而,最意義非凡的發展或許來自一些結構性的變化。

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首次邁過50%的門檻,歷史上第一次,生活在城市里的中國人超過了農村。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規模首次超過吸引外資規模,標志其從經貿大國邁向經貿強國。2015年,服務業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的中國迎來經濟結構轉折性變化。

曾幾何時,這一幕難以想象。2016年2月25日16時許,滿載100個標準箱的X8202次中歐班列從中國鄭州圃田集裝箱中心出發前往漢堡,開啟它的第200趟歐洲之旅。

300多年前,當“中國熱”風靡歐洲,精美的中國瓷器與典雅的中國式園林走進普魯士、奧匈帝國的王宮。如今,中國班列、中國制造與中國資本邁向更廣闊歐洲天地。大發展的中國與世界水乳交融。

世界重新發現中國——“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有人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今天的世界,爭相為中國拍攝“家庭相冊”。

2016年春節,一部名為《中國新年》的英國BBC紀錄片吸引了世界目光。

無獨有偶,一年多前,韓國KBS電視臺也推出了一部關于中國的紀錄片《超級中國》,創下韓國紀錄片歷史上罕見的高收視率。為了展現“華麗的中國時代”,攝制組走進浙江義烏小商品工廠,走入長江下游致富村,甚至深入中國公司收購的贊比亞礦區……

中國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前所未有地成為世界關注的中心——不是作為一個繁華但地理隔絕的古老帝國,也不是積貧積弱而被迫開放國門的過氣王朝,而是一個闊步走在民族復興之路上的現代中國。越來越多的國家接納、歡迎中國的崛起,發現它越來越多的“美麗地方”。

亞投行的成立是中國與世界互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2015年3月,英國提出加入申請后,在西方世界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紐約時報》感嘆,美國盟友紛紛加入,更多是因為“全球經濟秩序正在緩慢但又確定地趨向認同中國的觀點”。

7個月后,倫敦白金漢宮為到訪的中國領導人鋪上了“最鮮艷的紅地毯”,英國首相卡梅倫毫不諱言,他的國家要成為中國“在西方最好的伙伴”。此后不久,德法兩國駐華大使罕見地在中國媒體發表聯合署名文章,聲言“德法是中國在歐盟的核心伙伴”。

一直關注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劍橋大學教授馬丁·雅克說:“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中國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吸引過來,它們對中國的看法也有了改變……它們看到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中國深度反哺世界——“中國正尋求一種更加健康的崛起方式”

廣袤的東非紅土地上,肯尼亞沃伊郡火車站見證歲月滄桑。在100年前英國人建成的米軌鐵路上,間隔很久才有一列最高時速約20公里的火車緩緩通過。

百米開外,由中國企業承建、客運時速120公里的蒙巴薩-內羅畢鐵路正在快速鋪展。這條占據東非鐵路網咽喉地位的國際干線,是肯尼亞獨立以來的最大工程之一,也是肯內亞近百年來新建的首條鐵路。

“蒙內鐵路將改變整個國家,我們對此充滿期待”,26歲肯尼亞女工程師薩拉·蒙比兩年前在中國獲得電信工程學士學位,如今已是蒙內鐵路建設大軍中的一員。蒙內鐵路每修一公里可以為當地創造60個就業機會,這對就業率只有50%的肯尼亞來說,意義重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以兄弟般的熱忱幫助東非國家修建坦贊鐵路。如今,中國以更恢弘的氣魄與非洲實現共同發展。意味深長的是,某些為中國在非洲的作為扣上“新殖民主義”帽子的西方國家,似乎也開始轉變態度。不久前,法國專門任命了一位法中在非合作伙伴關系事務大使。法國《世界報》說,巴黎想搭上“中國-非洲”列車,這種合作“非常誘人”。

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究竟意味著什么?兩年前,習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獅子論”給世界留下極深印象。

“拿破侖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愛的、文明的獅子。”

如今,和平的、可愛的、文明的“中國獅子”不斷用共同發展的善意邀約,化解世界對“中國挑戰”“中國威脅”的疑憂。毫無疑問,“一帶一路”是其中最宏偉的計劃之一,向世界傳遞出中國的繁榮發展與世界各國繁榮發展同向而行的強烈訊號。

“美國主導整個美洲時創造了拉美國家的依附性法則,這種法則導致了拉美國家畸形的發展。而中國正尋求一種更加健康的崛起方式,與周邊國家分享發展的紅利。”這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對“一帶一路”的解讀。

琴瑟和鳴的新世界——“中國是國際體系的貢獻者、建設者”

2015年10月13日,北京中南海,成功訪美歸來的習主席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外界敏銳地觀察到,在這次集體學習中,習主席首次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數百年來列強通過戰爭、殖民、劃分勢力范圍等方式爭奪利益和霸權逐步向各國以制度規則協調關系和利益的方式演進。現在,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建立國際規則、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

2015年注定因開啟全球治理結構性變革的大幕而載入史冊。亞投行與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的成立,人民幣“入籃”以及美國國會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改革方案的最終放行,標志著由新興力量崛起撬動的世界變局進入了由量變向質變演進的新階段。而其中,中國無疑是最引人矚目的力量。

“在過去的200年里,中國先是全球大事件的受害者,然后主要是旁觀者。而如今,中國在幾十年里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二號國家……它也必須適應自身的崛起。”英國《金融時報》首席政治評論員菲利普·斯蒂芬斯如是說。

“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義利兼顧、以義為先的義利觀,結伴而不結盟的伙伴關系,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同舟共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理念與倡議,既是中國調試自身與世界關系的因應之舉,也悄然改變著“強權即公理”的全球治理潛規則,改變著零和博弈的“冷戰型”國際秩序觀。

“中國不再只是國際體系參與者,而是一個貢獻者、建設者。這是歷史性角色轉變。”中國國際問題學者阮宗澤說。

陽春三月,萬象更新。習近平主席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兩會”后首位到訪的外國元首德國總統高克時說:“正如德國思想家萊布尼茨所說,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就如同用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短短一言,主賓共鳴。

從物質力量到思想力量,中國改變著世界。在變革的時代交響中,中國與世界正在共同點亮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參與記者:陳聰、柳絲、辛儉強、馮玉婧、丁小溪、王丙飛)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