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胡衛:教育國際化需“中外”結合

2016年03月23日 09:00 | 作者:胡衛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今年兩會上,許多教育問題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不過,也有未被提及的“盲點”,譬如教育國際化。


胡衛

胡衛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教育國際化越來越受到政府、學校和社會的重視。從強調外語教學、理解國際教育,到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際課程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地方更是將教育國際化作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據統計,全球開設國際課程的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數量最多,高達500多家。然而,今年兩會上,教育國際化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少有相關提案。


去年兩會上,筆者曾提出《促進高中國際教育規范發展》的提案,指出高中國際教育在探索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如目標定位不明確、與本土課程缺乏融合、政府管理缺位、市場秩序紊亂等,建議完善高中國際教育治理體系,確立準入標準、健全教材審查和辦學評價,規范高中國際教育市場,引起一定反響。今年,這一問題仍然存在,筆者認為對教育國際化問題仍需給予足夠關注,目前,教育國際化有兩個問題急需解決。


第一,國際課程如何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土壤。


教育國際化不是拿來主義,要改變重外來引進,輕民族傳承;重照搬照抄,輕嫁接融合;重國外成果,輕本土經驗的現象,讓教育國際化真正根植于中國的土壤。為此,必須重視母語教育,培養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視道德養成教育;應該對我國古今教育規律、鮮活有效的經驗形式予以總結、提煉,使其反哺教育實踐;另外,要重視從我國國情和實踐出發,通過組織學生參與調查研究、志愿服務、訪貧問苦、社會實踐等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基層、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第二,在學習借鑒中促進中西文化課程的互補融合。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教育的差異主要是文化背景的差異。中國文化的最大特征是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倫理本位文化;西方文化從古希臘開始,就追求天賦人權,兩者一直在互相借鑒。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課程的融合將是一種趨勢,這種趨勢就體現在中西課程相兼互補的視野下,教育目標越來越一致地聚焦于人的發展,著眼于培養人的核心素養,而核心素養正驅動著全球的教育變革。這一變革將要求學校提供更加多樣和高質量選擇的課程,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設置跨學科的主題教育,讓學生有更多的體驗學習。


總之,國際教育不能僅僅是引進,應該既有對外來先進教育成果的借鑒,又有對本國、本土教育經驗的提煉,對國際教育資源的有效分享、利用和共生,本土與外來教育交流、碰撞、融合,形成新的教育形態。而教育國際化的探索,只有在根植于我國土壤的前提下,將國內外教育的精粹加以融合,并創造出既能傳承中國文化傳統,又能和世界教育對話的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思想和模式,這才是對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有力推動,也是對世界教育的貢獻。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教科院副院長)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胡衛 兩會 教育問題 教育國際化 國際課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