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網絡劇創作也必須深入生活
隨著近期《盜墓筆記》《太子妃升職記》等網絡劇熱播,網絡劇市場客觀存在良莠不齊、跟風嚴重的現象已成業界共識。
在今年“兩會”上,“網絡劇的內容和審查”也成為文藝界政協委員們分組討論中屢屢被提及的話題。深耕影視劇行業多年的許欽松、高滿堂、程蔚東、趙寶剛等人各有思考,從內容主題、創作手法、審查制度等多個層面為網絡劇“把脈開方”。
監管和鼓勵應同時進行
“網絡劇監管既要把握好‘度,又要保護和激勵文化創造力和創新。”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許欽松在分組討論中率先將視線投向網絡劇的審查問題。他認為,為了網絡劇的發展,監管和鼓勵應并行。
“網絡劇和傳統電視劇的受眾群體不一樣,要注意保護創作者的想象力。”許欽松建議,只要不涉及重大歷史題材和政治題材,可以允許網絡劇有一定的表現和發揮空間。
解決網絡劇監管難題,許欽松開出的方子是出臺一個比較細化的條文或法規。他認為,目前對網絡劇僅有監管行為,缺少細化的管理條文,“應該加強對網絡劇的事前引導,重大項目應提前介入,在創作和拍攝之前就充分考慮能否過審查關”。
高滿堂曾作為編劇參與創作了《闖關東》《老農民》等一系列深受許多觀眾喜愛的影視劇。他表示,支持相關政策的出臺,網絡劇的審查標準在思想層面要統一,但其表現形式未必要一致。
“不能孩子要什么我們就給什么,作為家長要有辨別能力。網絡劇就犯了類似這樣的錯誤,年輕觀眾要什么就給他們什么,因此審查標準一致是一件好事。”高滿堂解釋說,但網絡劇作為獨特的藝術形式,應維持生動、活潑等適合青年人的特點,在形式上未必實行統一標準。
提及近期不少網絡劇遭“下架”,知名導演趙寶剛在受訪時表示,“我本身也不是特別忠實的觀眾,看過一點,有的接受不了。”被追問哪個接受不了,趙寶剛笑著“點名”,“徒弟侶皓吉吉拍的《太子妃升職記》,我就接受不了。”
創作應遵循理性、倫理和審美敘事原則
在網絡劇的創作方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視藝術界協會副主席程蔚東從專業研究者的角度,為本報記者獨家進行了深度剖析與闡釋:“網絡劇作為一種藝術敘事方式,我們應該歡呼它的到來。”程蔚東認為,科技發展影響著藝術形式的變化,從大銀幕到小熒屏,如今網絡劇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出現,對管理者來說應重視它,并學會以此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
談及網絡劇創作應遵循何種原則,程蔚東認為,網絡劇是敘事藝術的范疇,也要遵循理性敘事、倫理敘事和審美敘事的原則。“編劇、導演需要對所反映的生活領域有清醒認識和理性思考。就內容來說,網絡劇要講好完整故事、塑造立體的人物形象,所有好故事都有自己獨到的倫理敘事和美學標準。”此外,網絡劇又有其獨特之處,比如觀眾的收視習慣不同,藝術規律也不同,細化到拍攝技巧、配音,甚至字幕都有其規律使然的處理方式,“這些是談論網絡劇創作和監管審查的基礎”。
“盡管網絡劇方興未艾,但創作者們的思考和認識應該走在觀眾的前面。只要是藝術,都必須深入生活,雖然很多網劇是超離現實的,但這并沒有太大影響,吳承恩的《西游記》也是魔幻故事,但充滿了他對所處時代的生活感受;網絡劇喜歡‘穿越,但我覺得像《地心引力》,充滿了幻想,談的是未來,呼喚的是被高科技包圍的冰冷世界中所缺乏的溫暖。”程蔚東認為,網絡劇的創作題材可以放開手腳,但藝術家一定要從生活感受出發,成功的作品并不限于題材和時代,但一定會觸及當下的“痛點”。“一個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作品,往往既反映當下,又能觸到人性深處永恒的情感,不論時間流逝了多少年,人們依然會被感動。”
“現在網絡劇改編自網絡小說、炒作IP (知識產權)概念很正常,上世紀30年代也有很多這樣的通俗故事,從中也出現一批作家。網絡劇也是如此。大量的作品出現是好事,三五年乃至三五十年以后,相信網絡劇領域也會出現高滿堂這樣的編劇,馮小剛、陳凱歌這樣的導演。”程蔚東對此滿懷期待。(周 淵)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網絡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