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權限下放,會導致拆文物“合法化”嗎
破壞文物罰款上限提高到100萬元、一般文物建筑可以作為資產經營、拍賣前拍品不再由省級文物部門審核、外國人可以來中國參加考古……國務院法制辦近日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公開征求公眾意見,《草案》中亮點頗多,文物保護被正式納入財政預算和干部績效考核,文保成為硬約束,尤其增強了查封、扣押等文物行政執法力度。但也有爭議,比如一般不可移動文物的遷移和拆除權限下放到縣級政府,就讓不少人擔心會不會因此導致為搞建設而合法拆除文物。
文物拍賣被松綁,古玩市場上籠頭
目前,中國民間收藏大軍達8000萬人,此次修法,對民間收藏作出了新的規定。
現行法律規定,拍賣公司在拍賣文物前,要經過省級文物部門審核,并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備案,此次《草案》刪除了這一規定,為拍賣公司松了綁。取消這一規定的理由,在征求意見的說明里給出了說明:首先是拍賣企業如果取得了文物拍賣資質,那就表明其具有守法經營的能力,多設一道審查沒有必要;其次是上拍文物通過了審查,往往被拍賣企業作為文物是真品的證明,相當于行政部門為拍品“背書”。
對此,匡時拍賣董事長董國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把市場的還給市場,是行政主管部門簡政放權,為企業松綁的好事。以前因為審查有一定周期,有時會出現一件好拍品來不及印圖錄,不能及時上拍的情況,現在企業可以在法律框架內自主決定,一方面操作上更加便利,另一方面也對企業自律提出了更高要求。
古玩市場一直處于監管的模糊地帶,它是民間藏家的淘寶地,也往往是出土文物銷贓地和假貨贗品橫飛的法外之地。目前民間文物買賣只有兩條渠道:拍賣行和文物商店,民間文物交流不被認為合法。而此次《草案》規定,文物購銷企業應當取得文物購銷資質,這就給民間文物流通打開了一扇合法的大門。民間藏家、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秘書長王勝利認為,只要取得資質就可以進行文物買賣,這就將古玩市場納入了文物部門的監管視野。然而這也對文物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古玩市場交流量巨大,監管困難,另一方面如何鑒定文物也很困難,直到目前仍沒有針對民間文物鑒定的權威機構和權威標準。
經營權放開拆除權下放,利耶弊耶
《草案》對現行文物法有兩處較大修改,一個是《草案》提出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與利用,在主管部門監管下使用并承擔保養、修繕責任;二是“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不得擅自遷移、拆除,因建設工程需要必須遷移、拆除的,應當由縣級人民政府批準”。
第一點的修改主要是緣于大量國有不可移動文物因缺少維修資金而年久失修、破敗不堪,除國家級和省級文保單位外,未設立文保機構、博物館或辟為跨越公園的市、縣級文保單位和一般不可移動文物,都可以考慮改變用途,由社會力量加以使用。
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94歲的謝辰生先生認為,放開使保護更有自主權,也可能使破壞更有“自主權”?,F行《文物法》和國務院文件規定,不可移動文物不得轉讓、抵押,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不得作為資產經營,《草案》與之相比反而退步了?!氨Wo法首先要保護,《草案》為拿文物進行商業運作開了口子,也許會留下隱患,2000年水洗三孔(孔府、孔林、孔廟)企業認為是正常保潔,可是它對文物造成的損害卻無法彌補。”他認為修法的指導思想應是收緊而不是放松。
中國文物學會原副會長李曉東深有同感,“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不能作為經濟資源去開發,成為搖錢樹,如果開了口子,在執行過程中很容易走樣,企業參與文物保護,可以通過減免稅收等方式獎勵,讓企業直接使用甚至經營文物,顯然是下策。”
而對于“一般不可移動文物遷移、拆除應當由縣級人民政府批準”條款的修改,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姚遠擔心的是,這一條款可能會導致合法拆除文物。他告訴記者,《草案》里有一條規定,工程建設應避開文保單位,“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不需要避開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他說,“縣級文化部門往往只有一兩個文物干部,如果市里力推的重點工程遇到文物擋路,縣級政府是否能擋得???是否愿意去擋?因此這種權力最好還是收歸為省級文物部門才對,畢竟這樣的管理部門更專業?!?/p>
“拆除權一旦下放,還可能引起合法拆除歷史街區的惡果”,姚遠說,在一片歷史街區里,能被認定文保單位的畢竟是具有代表性的極少數,而大片普通傳統民居雖然單體并不珍稀,但連成片就保留了傳統的街巷格局和生活方式,市縣級政府既是城市建設者,也是文物保護者,在“左右手互搏”時如何選擇并不讓人樂觀,因此這種權力放到什么程度值得商榷。
罰款100萬不如落實考古先行
《草案》把破壞文物的罰金上限從原來的5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但在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云翱看來,罰款畢竟是事后補救,而落實考古先行才是更合理的保護。
“100萬元,在南京這樣的城市,還不到半套房的價錢。工地上如果發現地下文物,開發商與其出錢考古還耽誤工期,不如破壞了交罰款繼續施工更劃算”,賀云翱說,“只有考古先行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草案》對于地下文物埋藏區和水下文物保護區范圍內的工程建設,或者大型工程建設,規定必須在土地劃撥和出讓之前即進行考古調查和勘探,再由省級文物部門決定是否考古發掘,這的確是一大進步。賀云翱認為,人類的現代建設能力越來越強,而文物不可再生且越來越珍貴,因此社會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文保在先、建設在后應該成為一個基本的社會倫理。
考古先行光有原則還不夠,現在每個考古項目,都由考古隊與建設方談判,彈性很大,賀云翱告訴記者:“有個市考古經費多年來已剩余上億元,因為建設方往往給一大筆錢和很少的考古時間,導致考古工作不到位。而一旦發現地下文物,文物和工程都是受害者?!辨偨壳耙延烧O立基金,考古隊不用和建設方談判,只要建設項目一立項就可以進場考古,這種先進的理念值得在此次修法中借鑒。(王宏偉)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權限下放 破壞文物 拆文物“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