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進展:已發現線索501件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環境污染、食品藥品安全等問題應該說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可誰來代表不特定的公眾去打官司呢?去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在北京、內蒙古等13個省(區、市)開展為期兩年的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去年8月20日試點正式啟動,今天上午,最高檢通報試點推進情況。最高人民檢察院新聞發言人肖瑋公布的幾組數據,說明了此項試點工作的突破性進展。
發現公益訴訟線索501件——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檢察機關一直將結合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收集案件線索作為重中之重。截至2015年12月底,試點地區共在履行職責中發現公益訴訟案件線索501件。其中,以訴訟類型劃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線索383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線索118件;以案件范圍劃分,環境資源領域313件,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領域118件,國有資產保護領域59件,食品藥品安全領域11件。
訴前程序245件——訴前程序是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必經程序。設立訴前程序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檢察監督的效力,發揮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能動性,節約司法資源。為確保訴前程序取得實效,各試點地區檢察機關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決定的要求,嚴格履行訴前程序。截至2015年12月底,試點地區已經通過檢察建議等方式辦理公益訴訟訴前程序案件245件,其中民事33件、行政212件。經過民事公益訴訟訴前程序的33件案件中,相關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有6件,回復不起訴的有9件,轄區內無符合條件社會組織的有18件。經過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的212件案件中,相關行政機關糾正違法或履行職責的有118件,尚未到1個月回復期限的有64件,逾期未糾正違法或履行職責的有30件。
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廳長鄭新儉介紹,通過訴前程序糾正違法或督促履行職責的,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在環境保護領域相關行政機關怠于履行職責的案件中,行政機關接受檢察機關提出的檢察建議,其糾正表現為:對污染及時進行處置防止損害擴大,對污染企業或個人給予行政處罰,對污染企業進行跟蹤監管并督促落實環保措施,對相關案件線索依據《行政主管部門移送適用行政拘留環境違法案件暫行辦法》移送公安機關;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領域行政機關怠于履行職責的案件中,行政機關接受檢察機關提出的檢察建議,其糾正表現為:追繳國有土地受讓方欠繳的出讓金,對已經違規辦理的土地使用權證按規定注銷、收回國有土地,等等。
提起公益訴訟5件——試點方案規定,經過訴前程序,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沒有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或者行政機關拒不糾正違法或不履行法定職責,社會公共利益仍處于受侵害狀態的,檢察機關可以分別提起民事或行政公益訴訟。目前,針對經過民事公益訴訟訴前程序的案件中無符合條件社會組織或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不起訴,經過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的案件中行政機關未糾正違法或履行職責的情形,試點地區檢察機關已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5件,人民法院均已立案,相關案件正在審理中。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決定要求,最高檢在《試點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人民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工作實施辦法》,今天發布。《實施辦法》共四章58條,對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線索來源、線索移送、立案程序、調查核實、舉證責任等內容作了規定,對訴前程序等內容作了進一步強調,確保試點工作在法律框架和授權范圍內開展。
最高檢新聞發言人肖瑋表示,下一步,最高檢將進一步加強對試點工作的指導督促,及時匯總解決突出問題,努力推動試點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一是重點抓好公益訴訟案件辦理工作,加強對試點工作的指導和規范,及時總結經驗,做好中期報告、提出立法建議等工作。(記者孫瑩)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檢察機關 公益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