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宋清輝:國企改革要加大“僵尸”國企處置力度
12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中央企業增效升級,聽取監事會對央企監督檢查情況匯報。
會議確定,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并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
所謂僵尸企業,是經濟學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個經濟學概念,指那些無望恢復生氣,但由于獲得放貸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予倒閉的負債企業。僵尸企業占用各類資源卻不產生與之匹配的效益,企業有名無實,特別是一些經營性虧損企業長期靠政府“輸血”來維持,長年依賴借貸發放工資,耗費了國家大量資金,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大大降低。
盤活僵尸企業并不容易,重中之重是如何進行改革。改革并非多家企業合并就能完成,而是要經歷較長的過程進行廢舊立新,通過各種積極手段推動國有企業的發展,在市場經濟中發揮自身力量以推動綜合國力的發展。至于這個過程需要多久,那需要看監管層政策、公司領導、企業員工和社會大眾的共同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現在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這些話語,無一例外表示對國有企業改革的高度重視。
從好的一方面來說,如果國家能夠將這些僵尸企業成功改造,讓國有企業具備創造更高價值的性能,必然能夠扭轉經濟下行的壓力,并有助于提升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因此,國有企業改革需要向效益要效益,向效率要效率,向效果要效果。
國有企業的改革需要有匹配的環境,產能落后的企業尋求轉型發展,首先需要國家創造有助于轉型的環境。淘汰落后產能不是說將原有的機械設備扔掉不管,而是要分析其落后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
產業布局不合理讓很多人對落后產能有所誤解,“橘生于南則為橘,橘生于北則為枳”,例如在中國東部過于飽和的水泥產業,在西部地區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在某些區域看似落后的產能,如果能夠因地制宜進行規劃或實現產業轉移,這些被人們認定為落后的產能就能發揮出最大的效用。政府需要從國家層面對這些國有企業的布局進行優化,避免同一區域出現過于飽和的同類型行業,以優化市場資源配置。
其次,國家需要主動引入有效資源包括新型生產設備,建立人才培養機制,為國有企業輸入年輕人才,轉變國有企業人員組織構成,以此實現國有企業的年輕化、現代化、新興產業技術化。在國有企業內部資源整合符合市場需求的情況下,國有企業更容易引進民間資本實現資源整合,讓僵尸企業愿意接受改造、讓各路海內外資本愿意來改造僵尸企業,從而實現效益最大化。
最后,強化政策約束機制是處理僵尸企業改革最有力的方式。越是大型的國有企業越難改造,國家通過經濟、行政手段無法對這些企業進行改造,就有必要通過強化約束機制進行管理。最簡單的如嚴格市場準入條件,對安全、資源使用、土地利用等方面設立指標;再者,通過法律手段加強監督,加強對企業產品質量的監察,加強對能耗的使用監測,加大執法處罰力度包括但不限于罰款、免職、吊銷營業執照等。
此外,加強輿論和社會監督號召全民參與,讓群眾了解僵尸企業的情況,起到全民監督的作用。
(作者系知名經濟學家)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宋清輝 國企改革 僵尸企業 轉型 政策約束機制